大陈义胞撤退来台近70年 退辅会副主委李文忠研拟:书写他们的生命故事

大陈新村全台分布图。李文忠提供

李文忠昨主持大陈岛撤退来台文化保存合作案研讨。李文忠提供

民国44年大陈岛撤退来台,明年将是大陈义胞来台70周年,退辅会副主委李文忠昨日委请曾任永和市长的林德福立法委员,邀集中华大陈同乡总会、新北市浙江同乡会等大陈义胞后代研讨大陈岛撤退来台文化保存合作,书写记录他(她)们的生命故事,身为大陈第二代的陆委会梁文杰副主委、母亲也出身大陈的张智伦立法委员有请父亲张庆忠前立法委员代表、大陈子弟罗智强立法委员办公室、大陈媳妇林楚茵立法委员办公室共同与会。

李文忠说,大陈岛撤退来台的历史与大陈人特殊的文化,都是中华民国历史脉络与多元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明年恰逢大陈义胞来台70周年,荣民荣眷基金会补助出版「大陈人在台湾70周年纪念」专书等。以下是李文忠说明研讨内容:

民国44年因一江山岛失守,大陈地区进入备战状态,当时美国政府建议国民党政府放弃大陈地区,除了缓和台湾危机外,另考量到位于浙东沿海的外岛对台湾防御并没有太大之战略意义,因此国民党政府同意与美国合作,进行大陈撤退计划。故大陈居民于同年2月8日至26日,在美国第七舰队护航下,将目前属于浙江省台州列岛的大陈岛上的2.8万余名居民(居民包含上下大陈岛、渔山列岛与南麂列岛等)全部撤退到台湾,老蒋总统称这一批移民为「大陈义胞」,代表着「厌恶共匪暴行,毁家抒难,奔向自由」。

大陈义胞来到台湾后,首先到基隆市所设置的临时招待所初步安置,后来政府决定将大陈义胞安置在宜兰县、花莲县、台东县、高雄县、屏东县、台北县、基隆市、桃园县、新竹市、南投县、台南市、高雄市等12个县市,建立35个大陈新村供其居住。依据《台北县乡土史料》记载,民国49年9月约有300多户大陈义胞辗转迁抵位于台北县永和市(现为新北市永和区)中正桥边的五和新村,是双北地区大陈义胞们最大的聚居地。此外,落脚花莲的大陈人集中于「花莲荣民之家」与「台电营业处」的两个大陈聚落,早年叫做复兴一村与二村,后来改为大陈一村、二村,安置大陈岛人共约2,966人全岛最多。村庄的兴建是透过美援资金对当地国有地征收,居民主要为民国44年「中美军事合作」所撤退来台的最后一批浙江大陈岛岛民。

从民国44年到47年「大陈地区反共义胞来台辅导委员会」同时以农、渔、工、商等职业,分?辅导大陈人就业。全台35个大陈新村中有14个新村是在海边属于渔业村,13个村子在乡间的平原上属于农业村,7个新村位在市镇中属于工商业村,还有1个为眷村,安置军人眷属。除了政府在男性就业上的辅导,自立自强的大陈人凭借着勤劳为家境改善付出努力,例如民国49至53年间,由于台湾经济外销旺盛,大陈人当时家家户户都接些家庭代工来做,在村子的巷道里,随时可见妇女们在自己家门前着小板编织渔网、发网、帽、或做、串珠等工作,尤其编织发网是大陈妇女的强项,对当时的家庭困境有很大帮助。于是大陈后辈年少的记忆里都留存有放学回家和妈妈一起做代工的场景记忆。

昨日会议中,远从花莲大陈一村北上,代表大陈同乡总会报告的大陈第四代赵孝严小姐令人印象深刻,四年前她辞去工研院的工作,回到花莲成立「小羊社会创新工作室」,说起回乡的起心动念,一开始是因为想传承母亲烹饪的大陈家乡味,慢慢地跟社区接触越来越多,让她更了解自己祖辈的文化,还特别前往中研院、国家图书馆查找资料,梳理大陈独特的文化DNA,包含节气饮食、祭祀文化、方言小调等等,近年来她也积极透过文化转译、影像纪录及文创商品等,推广大陈文化让更多年轻世代,甚至是国际学生来认识大陈的魅力。对于明年的「大陈人在台湾70周年纪念」专刊,团队则规划以图文整合的杂志风格编撰,融入大陈岛不同世代的生命故事,以及当年大陈村落现况,作为让国人更加认识大陈文化的情报志,相当精彩可期。

大陈岛撤退来台的历史与大陈人特殊的文化,都是中华民国历史脉络与多元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明年恰逢大陈义胞来台70周年,大陈同乡总会拟号召全国各地大陈子弟办理系列纪念活动、荣民荣眷基金会补助出版「大陈人在台湾70周年纪念」专书等。也期望借着本次会议邀集相关人士共同研讨,透过多方意见交流,凝聚初步共识、整合相关资源,让大陈岛的故事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