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哭?發飆?那些都是你!MBTI脫下面具 「三階段」做最舒服的自己

图为自我探索示意图。图片来源/ingimage

你是否曾在喝醉或压力大的时候,忽然变了一个样?例如本来很开朗外向,黄汤下肚后却忽然开始大哭?或是本来在家族跟公司里都是最温顺的乖宝宝,某天却忽然在家族聚会或公司会议上发飙、大吼大叫?

因为跟原本的人设差太多,所以发生之后,大家很喜欢为这种状态找借口,认定「你只是喝醉了」、「你最近压力太大」。这种状态被当作偶发事件,而非你这个人的真实性格。

但,如果我说,这些不寻常或失控的状态都是真正的你,你相信吗?

如果你想做最舒服的自己,就要知道,这些都是你的一部分—只是你不想看到罢了。

如果你要成长,就得先看到自己的全貌,而不是只有你想让人看到的那一面,并接受你压抑的部分。

完整,不用完美

因为MBTI,我领悟到要活出最舒服的自己,必须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先了解自己的特质,也就是你的天赋。这是你与生俱来的倾向、比别人更容易上手的区块,也最可能是你的自信来源。就像我跟很多人相比,我更喜欢也更擅长设定目标跟拟定执行计划。因此,这慢慢成为我在社会上的人设,或是别人给我贴的标签。

很多人会再接再厉提升强项,希望自己可以更完美。

不过,就像我可以继续加强执行力,但是我永远不可能在执行过程完全不出,或成为全世界执行力最强的人。而且你可能会发现,只运用自己擅长的特质,成长会遇到瓶颈。以荣格的说法,你如果没有完整,怎么会完美呢?所以第二阶段,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盲点,也就是你不擅长或不愿意接受的那些部分,以及你的特质可能碰到的负面诠释。

如果你现在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你可能会想:「我发展得这么好,为什么需要做这种事?」但是你想一下,你是否满意跟家人、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因为你若不去面对自己的盲点,可能就会一直把它投射在别人身上,成为一套重复的剧本。

这个概念不容易理解,就拿我来做例子吧。当我之前的人设是女强人时,我讨厌谈感觉,因为感觉包含了难过与受伤,那对我来说是情绪化与脆弱的表现,而且我觉得与其坐着谈感觉,还不如多做些有建设性的事情;但前面说过了,其实我有十年左右都觉得自己很受伤、很无助。

当我不承认也不容许自己展现那一面时,看到别人显露难过或受伤就会无法忍受。我觉得那个人与其流泪,还不如抓紧时间想办法站起来。结果,我常常觉得身边的人都很脆弱、情绪化。我如果没有办法接受自己的这一面,永远都会带着对自己的批判来看待他们。

前面也提过,你自以为的优点,其实可能是别人眼中的缺点。你的灵活机智,在别人眼中可能是不踏实、小聪明;你的择善固执,可能是别人眼中的不合群。所以了解自己特质可能的盲点以及看到自己压抑的部分,你才会明白为什么你会共创一些关系中的动力、为什么你老是吸引某些特质的人与类似的状况,你也才能够知道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第三阶段则是荣格说的个体化过程(individuation),让你整合特质跟盲点,也就是所谓的「阴阳调和」了。只有这样,你才能愈来愈完整、愈来愈展现出特色。例如,ENTJ 倾向的我在YouTube 频道想宣导如何将心理学应用在生活中,我可以运用自身特长,把重点条列呈现,但是这么做肯定会碰到瓶颈,因为完全知识性的内容无法跟大家产生共鸣。如果我想让更多人理解、发挥更大的影响力,那么我必须学习理解自己的内在情感,进而同理其他人的感受,这样才能达成目标。

如果你只专注发展强项,想要登峰造极,那么你可能在某部分很成功,也有很大的成就感(事业很强、人缘很好等),但你不完整的那一面会让你心里有个缺口,也许影响你的关系,也许影响你的感受;最重要的是,它阻碍了你的成长,让你总是不能脱下面具做最舒服的自己。

脱下面具,才能重生

荣格曾说,「若要澈悟,就不能单靠想像光明的样貌,而是必须让意识看到幽暗的那一面」,他也说过「想要达到醒觉,势必经历痛苦」,也就是说,脱下面具的过程通常很不舒服。

第一,你可能发现,你竟然也有自己已经讨厌了一辈子的特质,而这件事情很难接受,甚至令你感到生气。

第二,你很难移除你对这个特质的批判。

第三,你可能会看到很多人生的挑战都是自己共创出

来的,无法怪罪于外在因素或命运。所以许多人这辈子都不愿意去看被自己压抑的一面,也不愿意去跟它和解。

以我来说,最符合我的类型是ENTJ。这个类型擅长运用逻辑创新,做事会目标导向,但弱点是不太看重情绪与自己的价值观。我在40 岁以前一直觉得人「应该」就事论事,「不应该」被情绪影响到该做的事情。我常常不太晓得自己的情绪在告诉我什么,只知道有时心情会莫名地不好、会发脾气,但那究竟是焦虑、生气、失望、难过或罪恶感?很多时候我并不清楚,甚至,我有时根本没觉察到自己有情绪。

有一次跟好姊妹一起出游,明明是妈妈们的放风好时机,我们也吃饭、逛街购物,做了很久没机会做的事情,但是到了第三天,好友们告诉我:「你好焦虑,让我们在你旁边都无法放松。」若不是他们这么说,我自己可是完全没有察觉。我以为自己是很冷静、没有情绪的人,其实我只是看不到自己的情绪。对情绪很有自觉的人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这真的是我碰到的状况。

近年来的我,从不愿意看到情绪、无法跟自己的情绪连结,到承认自己有脆弱的那一面、了解自己必须好好发展盲点,已经走了好长一段路。尽管如此,对我来说,要找到自己的信念、存在意义跟自身情感的意义,到现在都还是个挑战。现在的我已经能觉察自己的情绪,但还是常常要花许多时间试图了解它背后的意义。

例如,我曾经接了一份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我「应该」要做的工作。但在工作的过程中,一直有个不舒服又陌生的感觉。开始学习与情绪连结的我,尝试理解这感受到底是什么。

是我不喜欢这份工作?但怎么会不喜欢?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工作!

也许只是目前工作碰到瓶颈?但什么工作不会碰到瓶颈?就看到它、接受它就好了!

还是我最近太累?是不是休个假就好了?

我每天都在思索这个情绪的意义,身体与潜意识究竟想要告诉我什么?有时候真的很烦也很气,为什么自己老是搞不懂,忍不住就会想:「不然就照老方法,设定了目标后就往前冲?管他这个情绪代表什么意思,不要想就好了,不然这样实在太没效率了!」但是我知道,如果这功课不做完,之后的人生可能会重复出现同样的问题、同样的伤痛,像是在漩涡中永远出不来。

《MBTI 我,和我的使用说明书》。图/三采文化提供

这样的日子过了约两个月(我F 倾向的朋友们都觉得其实更久),我透过冥想以及做教练用的一些工具,耐心地面对自己。终于有一天,我看懂这份情绪了!原来,虽然我认同组织的愿景,对于组织发展的方向却有不同的想法,但是我的理智又不愿意放弃这份工作,也害怕一旦放手,就无法符合我预期的图像,又会影响人设,所以我非常不舒服。不过,当看清楚了,也正向面对这个问题后,忽然身体变轻了,也睡得着了。

这,我想,就是戴上面具跟脱下面具的差别。这就是逼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与让自己做「最舒服的自己」的差别。

(本文摘录自《MBTI 我,和我的使用说明书》,三采文化出版,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