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首度发布火星探测全球影像图 助力科学研究
大陆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24日联合发布大陆首次火星探测的彩色全球影像图。图为祝融号火星车。(图/新华社)
大陆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24日联合发布大陆首次火星探测的彩色火星全球影像图,包括按照制图标准分别制作的火星东西半球正射投影图、罗宾森投影图和麦卡托投影加方位投影图,将为开展火星探测工程和火星科学研究提供品质更好的基础底图,为人类深入认知火星做出贡献。
大陆人民日报客户端报导,在2023年「中国航太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发布的火星全球影像图,空间解析度为76公尺。这是天问一号任务环绕器中解析度相机,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7月历时8个月,实施了284轨次遥感成像,对火星表面实现了全球覆盖,地面应用系统对获取的1万4757幅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到火星全球彩色影像图。
报导指出,科学研究团队通过火星高分影像,识别了着陆点附近大量的地理实体,国际天文联合会根据相关规则,将其中的22个地理实体,以大陆人口数小于10万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加以命名,包括西柏坡、郑集、周庄等,「将中国标识永久刻印在火星大地」。
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2021年5月15日,着陆巡视器降落在目标着陆点,祝融号火星车开展巡视探测。至2022年6月29日,环绕器实现了全球遥感探测,运行超过1000天,继续在遥测使命轨道开展科学探测,积累原始数据。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一步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目标圆满完成。
报导指出,任务携带的13台载荷累计获取原始科学数据1800GB。利用环绕器高解析度相机获取的着陆区亚米解析度地形资料对着陆区分布的凹锥、壁垒撞击坑、沟槽等典型地貌开展的综合研究,揭示了上述地貌的形成与水活动之间存在的重要联系。透过相机影像获取的火星车车辙图像数据研究,获得了着陆区土壤凝聚力和承载强度等力学参数,揭示了着陆区表面物理特性。
此外,透过对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数据研究,发现巡视区近期水活动证据,揭示晚亚马逊纪(7亿年前)火星水圈比传统认知的更加活跃;透过对火星车导航地形相机、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和火星气象测量仪获取的数据开展综合分析,发现了巡视区存在距今约7.6亿年的盐水活动和现代水汽循环的证据。上述原创性成果已在《自然》(Nature)、《国家科学评论》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