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学者解读雪蔓到访 如何为中美关系把脉开药

大陆学者解读解局雪蔓到访,如何为中美关系把脉开药。图为2021年7月26日下午,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天津会见美国常务副国务卿舍曼。(中国外交部)

大陆环球网27日报导,美国副国务卿雪蔓26日访中,在天津与主管中美关系副外长谢锋会谈,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也会见了雪蔓。大陆国际关系和美国事务专家受访分析,此次会谈是拜登政府对中政策成型后,中美高级外交官员首次面对面会谈。中国政府明确拒绝了拜登政府对中美关系「三分法」的定位,指出中美关系的症结,在于美国对中认知和定位出现偏差,并为中美关系划下多条「底线」。

《环球时报》报导,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杨希雨表示,此次会晤,中方释放出两个核心讯号:一是中方寻求同美国在平等的地位上对话,所有对话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富有成效;二是中方依然愿意改善中美关系,但认为中美关系的深层次问题,在于美国无法对中国崛起抱以客观认知,倘若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则两国间的猜疑就无法减少,重回正常轨道更不可能。

杨希雨分析,在上台半年后,拜登政府的对中政策已基本成型,即「一个定位、两个目标、三个领域」。将中国定位为「对美国具有根本性挑战的对手」,并认准中国「要取代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两个目标一是通过全面竞争「打败」中国,不让中国取代美国的领导地位,二是在这个过程中,防止两国对抗失去控制。

他认为,拜登政府对中政策架构是「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广泛联盟」,主要涉及三个领域:一是构建以所谓的「集体安全价值观」为基础的政治安全联盟,比如,以前东海、南海主要是美日军舰,但未来美国会更多联合北约国家一起前往南海、东海巡航;二是构建以「自由市场价值观」为基础的经贸科技联盟,比如美国正在和欧盟推动的跨大西洋经贸科技机制,在供应链问题上对抗中国;三是构建以所谓「人权民主价值观」为基础的意识形态联盟。

王毅在会见中就如何有效管控分歧,防止中美关系失控提出三点要求,明确三条底线。

美国问题专家吕祥表示,中美关系在川普时期频临崩溃,但中方仍以极大的善意和定力维持住了双边关系的基底。新政府上台后,中方也对美方表达了足够的善意。然而,拜登政府却没有改变前任政府的对中政策路线,在「政治战」方面甚至变本加厉,不断以人权之类的虚假问题,损害中国的主权和发展利益。王毅再次重申了中国的底线,如果美国不接受这样的底线,势将承担相应的后果。

谢锋与雪蔓会谈中直言,美方的「竞争、合作、对抗」三分法,是遏制打压中国的「障眼法」。

中国人民大学国关学院副教授刁大明指出,美国「三分法」的本质就是对抗,并再次提出自身主张,即虽然竞争无可避免,但中美应当回到合作的主线。

分析普遍认为,谢锋与雪蔓会谈时,中方向美方提出「纠错」、「关切」两份清单。清单容均系中美间棘手问题,料难短期解决。但杨希雨表示,清单上的分歧都客观存在,对此,中美只有两个选择,要嘛视而不见、任其发展;要嘛开诚布公列出来谈,中方选择了后者。这恰恰说明,中国寻求稳定中美关系,并主张中美民众、企业间交往不应该受到实质性伤害和破坏。

刁大明称:「如果美国确有改善中美关系的诚意,这两份清单即是一份『路线图』」,「清单」并非中国「乞求」美国做什么事,而是中国详细列明中美关系健康发展基础。如果美方能将中国传达的资讯听进去,对于修复中美关系、推动两国关系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此次天津会面应该被认为是一次接触性的、坦承交换意见的会面。虽然双方仍然存在巨大分歧,但历史经验证明,中美之间谈比不谈强。」刁大明认为,正是1955年至1970年间中美从日内瓦到华沙的会谈,让两国关系在最「冷」的时候保持了沟通,并为未来的转圜留下了空间。

杨希雨表示,尽管天津在最后一刻才出现在雪蔓的日程上,但实际上这最后一站才是此次雪蔓亚洲之行的「重头戏」。在拜登政府的对外关系中,尽早和中国进行高层的、有实质性内容的接触具有相当的紧迫性。他认为,当下中美关系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此次天津会晤试图为接下来双边关系的发展定下基调,但由于双方立场差距太大,一次访问很难实现这一点。不过,从双方表态看来,两国均有重建机制性对话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