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里的生物钟

为了充分利用时间,我们的身体已经适应了一天24小时的生活节奏。位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SCN)调节人体的各种昼夜节律,相当于大脑中的生物钟。这个区域可以接收来自眼睛的信息,记录周围环境的光线强度。眼睛的视网膜中有特定的神经细胞,负责向SCN报告当前环境是否明亮。随后,SCN将信息传输到大脑中央的松果体。如果我们处于黑暗的环境中,松果体会分泌褪黑激素,这是一种促进睡眠的激素。它是荷尔蒙生物钟的小助手,可以告诉身体其他部位什么时候该休息,什么时候该活动。一般来说,眼睛接收的光线越强,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越少,我们就越清醒。人体内的所有器官和组织,就像一个大型交响乐团,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出最佳作用。因此,为了让每一个器官和组织都处于最佳状态,它们必须在时间上保持同步——这有点像特种部队的士兵在执行重要任务前必须对表。一个小小的失误,可能就是生死之差。所以人体会根据昼夜节律来调整自己的状态。

这种调节体现在一天内能量、食欲、心率、体温的差异上。比如黑夜降临后,血压也下降,这是身体准备休息的标志。生物钟非常重要。如果受到干扰,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最新研究表明,经常熬夜的人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癌症、内分泌失调等疾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熬夜的人没有处于黑暗的环境中,光线会阻碍褪黑激素的分泌。各种精彩的电视节目和周末活动也可能造成混乱。如果你周末熬夜,周一早上不仅不想起床,还有生病的风险。研究表明,周一早上心脏病发作的概率是一周中最高的。每天早上,我们的身体都会分泌大量的PAl-1蛋白,使血液变得粘稠。血液粘度会在凌晨达到峰值,然后慢慢降低。从单个进化的角度来看,白天血液黏稠度增加意义重大。在古代,我们的祖先每天早上都会外出打猎或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自然更容易受伤流血,所以粘稠的血液可以帮助他们快速止血。但在现代社会,粘稠的血液很容易诱发心脏病——尤其是当我们的生物钟被打乱的时候。混乱的周末作息会让人体的昼夜节律跟不上环境的明暗变化。但是周一早上,闹钟一响,你的身体就需要快速反应。这种瞬间的转变很可能引起血压升高和各种代谢紊乱,从而可能导致心脏病。

(摘自《奇点科学》2023杂志征订 科普杂志 https://www.zazhip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