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理工人文壁壘 中研院人文講座再推微學程
台湾社会重理工轻人文氛围重,中研院与3所大学合作为生医背景学生开人文讲座,十年来逾5000人次参与,中研院今天宣布将再推6个微学程,盼持续扎根理工学生人文素养。
中研院从2014年起陆续与国内生医专业为主的大专院校合作,在国立阳明交通大学、台北医学大学与国防医学院开设「中研院人文讲座」核心通识课程,并于今天举办「再出发:中研院人文讲座十年成果发表会」,回顾10年教育成果。
台湾社会重理工轻人文的氛围重,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李育霖今天表示,现今人文领域跟理工领域有一些紧张气氛,但这也是中研院人文讲座推出理由之一,希望理工人才具有深厚人文素养。
李育霖强调,现在的社会问题是全面性、跨领域的,不仅含有理工成分也有人文成分,中研院人文讲座就是希望理工人才能有更深刻人文关怀,在看问题时也能把问题看得更明确、视野更广泛。
李育霖表示,中研院人文讲座从2014年开始,在中研院人文社会科学组12个研究所通力合作下,至今已开设267门课,邀请到80名研究人员授课,包含3名院士、48名研究员及29名副研究员,而3校的修课学生更达5649人次,课程涵盖社会与经济、历史与文明、科技与社会、艺术与文化、哲学与心灵、伦理与道德思考6大主题。
李育霖也说,中研院人文讲座过去是用通识课程架构来设立,但仍有不足,因此人文讲座十年再出发将邀请中研院文哲所各系所的老师以微学分学程方式推动,希望培育理工人才有深度人文素养、扩大国际视野。
李育霖表示,6微学分学程包含「文化感性」、「生命政治」、「民主与异议」、「生命的技艺」、「政经治理」与「台湾/海洋/南岛」,其中文化感性盼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鉴赏感受力及思考方式,生命政治则是盼让学生综合性的认识医疗科技、社会文化与生命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学习思辨生命政治的方法等。
李育霖强调,这些学程的设计都是回应当代台湾社会脉动,包含民主与异议、Covid-19的生命治理,与一般通识教育不同,是具有议题性、当代性的课程。
过去曾参与中研院人文讲座课程的阳明交大学生林诗轩原本是生物科技相关背景,后来转系到人文社会领域。她今天也分享,不管是在高中、大学,学生得到的指令都是只能选一个领域去钻研,而中研院人文讲座会办在理工背景的大学,相信就是因为「人不是只有一种面向跟样子」。
林诗轩说,经过课程,她相信每个人都是全人,只是在升学状态中逐渐被转成单一领域的人,「我现在只是回到我更期待自己的样子,作为一个人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