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山碧水小桥横

罗芹仙

一进入三门县横渡镇境内,就想起宋代词人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里的那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和当年鲍浩然所去的地方一样,这里也在浙东,黛山碧水小桥横,是典型的江南风光。

600多年前,那个叫陈拱辰的读书人游历到此时,定是一眼爱上了这里的风景,于是便择了一个山环水抱、土地平旷之处安下了家。见村东翠峰如屏,就给村庄取了一个悦耳的名字——东屏。

进入东屏村,苍黑的屋瓦,灰白的老墙,衬在将雨未雨淡墨渲染似的天空下,仿佛是一幅被时光封存的旧画作。村口处一座高高拱起的“藤桥”很是打眼,桥栏和整个桥洞被绿沉沉的扶芳藤遮覆得严严实实,已看不出本来面貌。走上桥面,才看出这是一座石砌的老拱桥。整座桥就像一位耄耋老者,垂挂的藤蔓是他长长的须髯。桥下的溪叫岙里溪,像一条中轴线从村庄中间穿过。溪上原有七座拱桥,有“七星拱月”之意,现在还剩下三座,除了脚下这座风月桥,还有折桂桥和福履桥,桥名分别出自“蟾宫折桂”典故和《诗经》里的“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桥的左边,是四合院结构的陈氏宗祠,建于清乾隆年间。进门就是造型优美的戏台,顶部正脊饰有双龙戏珠雕塑,前面两个檐角高高翘起,像张扬欲飞的翼翅,翼尖上雕刻着昂首向天的凤凰,栩栩如生。内部的梁枋、柱头、雀替等木构件上布满山水、花鸟、人物等彩绘,精美之至。戏台前面是一个方形的天井,隔着天井与戏台相对的是三间正堂,朱红的底色配上镀金的镂刻花纹和牌匾对联,合抱粗的梁柱矗立在圆鼓形的础石之上,显得庄严堂皇。正堂中间高悬“敦厚堂”匾额,东屏先祖把“敦厚”作为对后世的训示,希望子孙谦和仁厚。

从祠堂出来,沿着岙里溪边的水口街往里走。这时天空已飘起了小雨,迷蒙的雨雾笼罩着老屋古桥,增添了几分诗画意境。不是节假日,游客不多,细雨里的古村显得格外宁谧。时光倒流到清朝时期,这里曾热闹非凡,是铁器、木材、鱼盐、布料等商品交易的集散地,人来人往,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在空气中回荡。那时的陈氏先人很会做生意,不仅将家传的锻铁技艺发扬光大,还发展了印染、榨油、烧炭等产业。

漫步小村,纵横交错的小巷,就像一条条经脉,连通着一个个被称为“道地”的四合院,石滩道地、山脚道地、长道地、圆道地……每个道地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内容,无怪东屏被称为“浙东传统民居博物馆”。两个穿着旗袍的女子在巷子里拍写真。被细雨润湿的卵石路面泛着幽光,烟火熏黑的石花窗嵌在沧桑斑驳的墙面上,茂盛的薜荔藤和凌霄花从墙头垂落,女子撑着花伞袅袅婷婷走在悠长的小巷里,让人想起戴望舒诗里那丁香般的姑娘。

雨停了。回头望去,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展现在眼前:青灰色的天空下,几十只墨点似的燕子停在长长的电线上,乳白的雾气缭绕在黛青色的山峦,暧暧村落有炊烟袅袅升起。对了,东屏还有一个名字,就叫“中国画里的村庄”。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18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