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生物过会:原材料受限引关注 北交所医药生物队列有望再扩容
北交所医药生物企业队列有望进一步扩容。
12月27日,丹娜(天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丹娜生物”)通过北交所上市委会议,其IPO进程再进一步。
招股书显示,作为体外诊断企业,丹娜生物主要从事侵袭性真菌病血清学早期诊断及其它病原微生物体外诊断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当前,试剂产品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以申万行业名称(2021)一级行业分类,截至目前,北交所上市的医药生物公司共20家,产业集聚效应凸显。2024年前三季度,北交所医药生物上市公司中,7成以上实现盈利。
占据侵袭性真菌病诊断试剂三成市场份额 转战北交所已过会
12月27日,北京证券交易所发布的上市委员会2024年第26次审议会议结果公告显示,丹娜生物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
通过上市委会议,丹娜生物距离成功登陆北交所更近一步。
丹娜生物主要从事侵袭性真菌病血清学早期诊断及其它病原微生物体外诊断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各级医疗机构及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为公司的终端客户。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2年公司在中国侵袭性真菌病诊断试剂市场的份额约为30%。
侵袭性真菌病系指真菌侵入人体组织、血液,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导致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的感染性疾病。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黏膜屏障破坏或者菌群严重失调,真菌即有可能进入血液或组织引起感染。侵袭性真菌病在多种疾病患者中均可出现,常见于糖尿病患者、艾滋病患者、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等。
据了解,该公司曾计划于科创板上市,2021年,其科创板IPO终止后,再度转战北交所,其IPO申请于2023年12月29日获北交所受理。自IPO获受理到此次成功过会,丹娜生物用时一年。
IPO进程中,丹娜生物曾两度调整拟募资金额。此前申报科创板IPO时,公司计划募集资金金额为4.08亿元。其IPO于北交所获受理时,公司在招股书申报稿中提出拟募集资金为5亿元,其中3亿元投向总部基地建设项目,1.5亿元投向新产品研发项目,50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至招股书上会稿中,募集资金总金额又降为3亿元,投向总部基地建设项目和新产品研发项目的资金规模均有所缩减,补充流动资金的拟募资用途则被取消。
营收主要来自试剂产品 上市委员会关注主要产品原材料受限问题
此前,因公司销售新冠抗原、抗体检测相关产品及服务的应急业务收入有所波动,近几年公司业绩并未实现稳步增长。
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3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2.34亿元、2.95亿元和2.3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033.63万元、4461.99万元和7759.55万元。2024年上半年,丹娜生物营业收入约为1.1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为3856.73万元。
从收入结构来看,目前,丹娜生物的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于试剂类产品,根据招股书,2024年上半年,公司的试剂类产品贡献收入1.07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91%。其中,酶联免疫法系列、酶动力学系列试剂类产品分别占据主营业务收入的40.35%和38.45%。
审议会议上,北交所上市委员会主要针对丹娜生物的成长性及募投项目披露充分性、经营业绩、鲎血细胞原材料等方面提出问题。
丹娜生物曾在招股书中介绍,主要产品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盒(显色法)(G试验)等酶动力学系列试剂产品使用的核心原料为鲎血细胞,2024年上半年收入合计占比为38.41%。2021年2月鲎升级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国家对鲎相关利用行为的监管更为严格。在鲎相关资质许可办理具体政策出台之前,公司能否取得鲎相关猎捕证以及取得时间存在一定不确定性,目前国内市场上暂无增量鲎血细胞获取渠道。
丹娜生物称,虽然目前公司库存鲎血细胞充足,可满足未来5年以上生产需求。但若未来公司鲎血细胞供应无法持续且替代性产品销售不及预期的情况下,将会对业务开展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审议会议上,鲎血细胞原材料的潜在影响也是上市委员会关注的重点。上市委员会要求公司说明鲎血细胞获取渠道受限,若未来替代性产品销售不及预期,对公司的业务开展和盈利能力是否存在较大影响;结合适配仪器的具体配置方式,说明客户使用鲎试剂替代产品对客户的影响及公司受影响的项目和影响程度,公司拟采取的措施,是否对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造成影响等问题。
北交所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前三季度超七成医药生物企业实现盈利
丹娜生物过会,北交所医药生物企业队伍有望再添一员。近年来,随着上市企业队列的不断壮大,北交所医药生物企业逐渐扩容,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贝壳财经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以所属申万行业名称(2021)一级行业来看,北交所目前有20家医药生物公司。其中包含8家化学制药企业、5家医疗器械企业、4家生物制品企业、2家中药企业,以及1家医疗服务企业。
自成立以来,北交所持续赋能创新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专精特新”聚集效应逐渐形成。北交所医药生物板块中,20家上市公司均为“专精特新”企业。
从今年前三季度业绩表现来看,20家上市公司实现42.65亿元营收。其中,15家公司营业收入突破亿元,15家实现盈利,占比为75%。
从个体公司表现来看,今年前三季度,欧康医药、德源药业均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快速增长。其中,欧康医药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1.83%和54.23%;德源药业营收为6.53亿元,同比增长23.67%,归母净利润为1.15亿元,同比增长36.43%。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丁爽 编辑 陈莉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