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选只剩下赖与非赖之争

(图/本报系资料照)

距离2024总统大选只剩下两个多月的时间了。综合不同机构的民调数据来看,民进党参选人赖清德在多数时候都保持领先优势,约有3成多的支持率,国民党参选人侯友宜、民众党参选人柯文哲在多数时候只有2成左右的支持率。若照此趋势下去,赖清德大概率会赢得总统大选。然而,半数以上台湾选民支持政党轮替,「下架民进党」侯友宜、柯文哲若能进行有效整合,有希望击败赖清德,逆转选情。

当大选只剩下赖清德和非赖清德之争,其实是台湾选举民主的一种悲哀。这样说绝不是忽视台湾民主的进步意义,而是说台湾民主离高质量的民主依旧有相当差距。到目前为止,赖清德的支持率虽稳定领先,但只有3成多,有时候能有4成左右,主要覆盖民进党的基本盘选民,在整个台湾选民中居于少数,未能过半。但因为台湾选举民主的困境,只有3成多支持率的赖清德竟最有可能以民主之名登上总统大位。这无疑违反和扭曲最为基本的民主原则:一人一票下少数服从多数。

2000年总统大选时,民进党参选人陈水扁便是靠39%得票率的微弱优势夺取大权。现如今,时隔20多年后,赖清德又很有可能复制当年陈水扁的经验。目前蓝白合的困境,国民党和民众党的各自为战,恰好对应的是2000年总统大选时连战和宋楚瑜的鹬蚌相争。区别的是,20多年前台湾社会偏向泛蓝阵营的民意要高于偏向泛绿阵营的民意,如今台湾民意日益本土化,偏向泛绿阵营的民意虽未过半,却具有相对领先优势。假若赖清德最终仅仅靠3成多的支持率赢得大选,有理由怀疑他能否大公无私团结大多数未支持他的选民。

从以往经验来看,赖清德如果赢得大选,一定会迅速高喊团结的口号。他会说得很动听,甚至感动不少对选举民主缺乏了解或未经世事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内心真的会相信团结。民主选举的一个常见困境是不同的政党和参选人为了赢得选举,经常不惜背离基本的是非曲直和实事求是原则,故意抹黑竞争对手,喜欢造谣、传谣,刻意放大对手的失误,上纲上限。

这其实是一种人性的弱点,但在民主选举的零和博弈结构中,因为政治利益的诱惑,不同政党和参选人容易笼罩在虚假指控、妖魔化话语的阴影之中。选举过程中被刻意放大的对立情绪并不会因为选举结束后的团结口号而消弭。不要说在民主化仅仅30多年、政党之间吵闹不止的台湾,哪怕在选举民主运行时间较久的美国,都困于无休无止的撕裂之中。

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普选票居于少数的川普赢得大选后高喊团结,可上任后他把美国的政治撕裂推向一个令人忧虑的危险程度。以此逻辑类推,假若赖清德和陈水扁一样,都是靠少数人支持赢得大选,他会否像陈水扁那样加剧台湾的政治撕裂?

不论赖清德还是侯友宜、柯文哲,至少目前都缺乏团结台湾绝大多数民意的智慧和能力。过半台湾选民支持政党轮替,并不是他们都支持侯友宜或柯文哲,而仅仅因为他们相信民主应该有制衡和轮替,是因为已经执政8年的民进党和蔡英文并未赢得他们的认可。

这其实是蒋经国之后台湾政治的困境。作为出身于威权体制的政治家,蒋经国尚且能团结各方,让台湾崛起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并启动台湾民主化进程。继蒋经国之后的民选政治人物,不论是李登辉、陈水扁还是马英九、蔡英文,都缺乏智慧、能力甚至心胸去整合和团结各方,最终都成为某一政党或某一派别的总统,而非全体台湾人的总统。

日裔美籍学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曾指出美国政治的困境:「两大政党在意识形态上变得更加物以类聚,审慎的辩论日益退化减少。这种分裂并非史无前例。但在过去,强势的总统总是能够驾驭此类分裂。而近来,则未见强大能干的总统。」

目前来看,当台湾大选只剩下赖清德和非赖清德之争,不幸揭示出福山的批评同样适用于台湾。然而问题在于,2016年侥幸获胜的川普不能在2020年连任,美国社会因为反对川普而进行有效整合,今次台湾社会支持政党轮替的多数声音能否有效整合?(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