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oitte专栏-碳效应发威!全球最大中国大陆碳市场即将上路
中国大陆被视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其《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后预估2021下半年正式落地。各界最关注的指标莫过于「总量设定」与「配额发放」,而除了高碳排产业如石化、钢铁、营建及其供应链将受到直接冲击,在中国大陆从事交易活动的企业皆可能分阶段纳入管制范畴。因此面对未来越趋严格的碳排限缩,台湾企业可依受影响的部位进行检视与应对:
●于中国大陆设有营运据点之企业:首先「如何达标绝对减碳」或「应采取何种抵减措施使效益最大化」是问题核心。过往企业在中国大陆设厂虽因环境法规而受约束,但未来比起裁罚,若不能妥善管理碳排放量,很可能因碳政策衍生的信用监理措施,受到更严厉的惩处。因此企业需加速转型,透过积极的减碳或抵减手段(如:使用低碳原物料、采用绿电,购买碳权),在投入资源与维持市场竞争力中取得平衡。
●上下游供应商位于中国大陆之企业:台湾企业受国际客户要求,将ESG纳入供应链风险管理成为趋势,选商制度的优化为其首要之务。另一方面,未来若中国大陆征收碳费或碳税,可能造成供应商将成本转移于产品价格,导致采购支出增加,企业应尽快评估碳风险之财务冲击。
●终端商品出口至中国大陆之企业:为保持区域市场公平竞争,各国也开始研究边境碳税的可行性,如欧盟预计于7月提出边境碳税草案,进口至欧盟的产品将依碳足迹课税,美国、中国大陆也不排除跟进可能性,台湾属于出口导向国家,碳成本将直接影响国际贸易的损益。
勤业众信永续发展咨询团队建议,为有效回应全球日益增强的碳监管,企业可从治理、财务及资金市场三面向强化碳管理策略:
1.治理面-气候相关财务揭露(TCFD)架构,透过情境分析将社会经济情境(如碳价变动)纳入评估流程,并开展明确且系统化之因应策略,以确保营运策略的韧性及灵活。
2.财务面-导入内部碳定价,将气候变迁外部成本内部化,推动符合成本效益的转型策略,基此强化气候风险管理。
3.资金面-活用碳金融工具,透过碳权交易、发行绿债等方式,借由市场运作机制,拟订成本效率最佳之减碳策略。
随着各国将碳目标纳入施政规划,未来对企业的碳管制将有增无减,目前台湾的减碳政策(气候变迁因应法)也预计接轨国际,以研拟2030碳中和的减碳路径。而不论是哪种形式的制度,都将彻底翻转市场游戏规则,资本再雄厚也避不开碳效应的威力,唯有作好自身的碳管理才是立世之本,并且在减碳的关键十年博取生机。(本文作者为勤业众信风险管理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