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波国际碳权 中南美洲有望成首发

第2波国际碳权拚4月上架,中南美洲有望成首发。图为台湾碳权交易所。(本报资料照片)

苹果公司(Apple)推动「碳移除」策略积极减碳,碳交所官员表示,因应国内苹果供应链需求,碳交所力拚4月上架的第2波国际碳权商品,主要以自然碳权为主,案源已有10多个,与环境部合作筛选,至今已开过2次会。他透露,中南美洲案可望成为第2波首件上架碳汇。

碳交易狂潮来袭!伦交所能源转型分析师靳博阳指出,欧盟过去主要就电业减碳,现在则专注在制造业,预估欧盟地区2030年碳权价格将达150欧元。日本东证所碳信用市场整备室课长川久保佐记也表示,东证所去年10月成立碳信用交易J-Credit协助企业自愿减碳,已有257间公司加入。

因应这波潮流,碳交易力拚第2波国际碳权4月上架。「这波与第1波不同!」官员指出,第1波主要源自于再生能源、生质能等非自然碳汇,第2波则因应苹果供应链需求,以自然碳汇为主,但也因为自然碳汇需要遥测、筛选, 不会像第1波非自然碳汇,7个案子、约12万吨碳汇可一起上架,而是采每次1、2案陆续推出。

自然碳汇包括森林、海洋水草等十分多元,据了解,第2波上架的自然碳汇来自多个国家,约10多个案子,但会以6至20年、固碳力较佳的森林碳汇为主。官员表示,自然碳汇有坐标,由于前几年国际自然碳汇有一些负面新闻,被爆料案子披露资源不实,为避免这种情形发生,除与环境部严格把关,也与几所大学接洽,希望透过合作,进行遥测,如中山大学擅长卫星摇测,用NASA的卫星远端监测。

另国内碳权上架,也在快马加鞭推动中,碳交所表示,因系统所需的交易规则与办法尚未定案,还无法写入交易程式中,规画下半年上路,最快7月推出。

国际碳权平台都是因应需求而买,但国内碳权可以卖钱,如减量方案经环境部通过后就可以碳权出售,官员直言,亦即碳交易不再是一个负担、一项成本,可以是一项收入,对推动国内产业减碳将是一大助力,让业者更愿意投入减碳。净零碳排已是国际重要趋势,台湾是制造业大国,这趋势对产业影响很大,统计碳交所去年12月上架首波国际碳权至今,已吸引逾百家企业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