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条》银幕内外

“以自然准确的线性演绎,从面对艰难的选择到内心的觉醒,诠释出检察官韩明在法理情纠葛下的心路历程……”

“影片把抽象的法条鲜活化、具象化,透过普通人的生活际遇探讨法律与个体社会的关系,传递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展现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巨大进步……”

11月16日,在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上,随着主持人话音相继落下,电影《第二十条》获得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片中饰演检察官韩明的雷佳音获最佳男主角奖。该片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等联合出品。

当地时间10月28日,率团赴新加坡出席第十四届中国—东盟成员国总检察长会议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国家首席大检察官应勇,应新加坡总检察长黄鲁胜的邀请,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检察”为题,在新加坡“总检察长讲堂”发表演讲时提到,“春节档电影《第二十条》艺术化呈现的三个案例,原型都是中国检察机关办理的真实案件”。

江苏昆山反杀案、福建赵宇案、河北涞源反杀案……随着电影《第二十条》在海外公映,这些正当防卫案件和“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理念逐步实现跨国传播。

这部引发公众对公平正义深入思考的电影,被认为是检察机关“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艺术化表达。有些观影者可能会好奇,《第二十条》是如何出炉的?司法实践中,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又有着怎样的演进历程?

从“沉睡”条款,到深入人心

2023年7月1日,对最高检影视中心制片人张婷婷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电影《第二十条》正式开机。谈及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张婷婷讲到了她感受到的一些变化。

2018年8月27日,昆山反杀案发生后,迅速引发公众热议。彼时,很多网友还在疑惑:“被打了能不能还手?”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样一组数据:2019年至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以正当防卫作出不捕、不诉人数均为700余人,是前五年的近四倍。至此,“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电影是从现实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张婷婷说,《第二十条》中的案件,均与刑法第二十条如何适用相关。虽然1997年刑法第二十条扩大了正当防卫的免责范围,但是长期以来的办案惯例,让这一规定时常处于“沉睡”状态。

激活“沉睡”的正当防卫条款,是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守公平正义的生动司法实践。经过深入调研,《第二十条》创作团队切实感受到,正当防卫案件引发的社会关注、关乎的公平正义,以及办案检察官的执着追求,震撼人心。

这或许也是《第二十条》能够引发广泛共鸣,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力的原因。影片蕴含的理念是人类共同价值内核的提炼,传递的是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我们与多名观影者交流后发现,主创人员希望通过影片传达的故事内核被观影者精准“捕捉”到了——即便在追求公平正义的过程中多有崎岖,但依旧有人为追寻公平正义身体力行。

令整部电影升华的,是雷佳音饰演的检察官韩明在最后的听证会上一段情真意切的陈词——既讲法,亦讲情;既言现实,也言希冀。这也成为令观影者落泪的情节之一。

当被问及该情节设计的巧思,《第二十条》联合编剧、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第四检察部副主任王天毅直言:“召开听证会可以让公平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因此,在讨论影片最后高潮部分如何呈现时,我提出可以收尾于一场听证会。最终,出品方在多方调研、深入思考后,决定采用内部专线方式召开听证会,使影片中的多个角色在同一时间有情感互动,观众也能更好地代入。”

银幕内外,扣人心弦

最高检党组提出“三个善于”——善于从纷繁复杂的法律事实中准确把握实质法律关系,善于从具体法律条文中深刻领悟法治精神,善于在法理情的有机统一中实现公平正义,被认为是防止机械办案、促进实质正义的“良方”。

在电影《第二十条》中,检察官韩明选择坚持内心确信,推动唤醒“沉睡”的正当防卫制度。而将目光转移至银幕外,全国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一体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勇于担当,坚持“三个善于”,认真践行“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

时间回溯至2017年6月23日,于欢案二审公开宣判,于欢刺死辱母者的行为,从没有被认定有防卫性质,到被认定属于防卫过当,引发社会高度关注,被认为是综合考量天理国法人情的开始。

此后,我国先后发生了多起类似案件。这些案件的相同点是在“尘埃落定”前,关于案件定性,是属于故意伤害、防卫过当,还是正当防卫,存在分歧。

昆山反杀案发生后,对于于海明后面的砍击追击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引发讨论。该案的办理,准确界定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被认为是“激活”正当防卫制度的“分水岭”。

而在福建赵宇案中,赵宇的防卫行为有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该案的最终认定,被认为是在防卫行为必要限度的认定上“开先河”,对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起到了“融冰解封”的作用。

涞源反杀案定性的一个争议焦点是,在扭打过程中,身材高大的侵入住宅者倒地后,王新元、赵印芝继续持刀砍击行为属于防卫过当还是事后防卫?检察机关最终对其作出不起诉决定,契合了公众“对住宅安全的不法侵害不退让”的朴素正义观。

在董民刚案中,刁某长期侮辱欺负董民刚,甚至公然在董民刚家中过夜。案发当日,刁某又对董民刚进行羞辱、伤害。检察机关调查核实论证后作出的不起诉决定,掷地有声地告诉社会公众,司法机关对人格尊严受到不法侵害的行为认定会注重考量前因。

一件件典型个案的办理,连点成线勾勒出了正当防卫制度在司法适用中的演进历程——检察办案不再拘泥于抽象的法条,而是开始关注鲜活的案件当事人;不再受既往判例的束缚,而是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期待的公平正义,为“三个善于”写下生动的注脚。

初心如磐,厉行法治

从2019年起,“正当防卫”字眼连续出现在最高检工作报告中。《第二十条》中,一个个生动的银幕形象,让观影者产生了“片中人就在身边”的熟悉感。

而关注正当防卫制度适用的,不仅有司法实务界、法学理论界,更有心系法治的社会公众。他们关注到,《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关注到最高检发布的正当防卫不捕不诉典型案例,关注到正当防卫案件发生后案中人的权益保障……

现如今,令人欣慰的是,各地检察机关正认真贯彻落实最高检党组关于一体抓好“三个管理”的要求部署,切实把主要精力放到法律监督的主责主业、履职办案的本职本源上。

其实,从“三个善于”到“三个管理”,内容虽各有侧重,内涵却一脉相承,其核心都是为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当身处一线的办案检察官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会有更多触动人心的艺术化表达被搬上大银幕。而更多的艺术化表达,同样可以反哺司法办案实践。

如今,当有正当防卫案件出现在新闻中,总能在评论区看到“第二十条”的字眼。这一条款,在我国刑法452条规定中只占其一,为何可以令很多观影者思绪万千、感动落泪?或许,是因为将抽象的法条化作“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法治故事,背后是经年累月的积淀,源自无数心怀法治信仰者的推动。

我也是这苍茫世间的凡人,

也有很多无力的时刻,

我也抱着拼命生活的诚恳,

直到老去褪色。

这是电影《第二十条》推广曲《我也》的歌词。在追求公平正义的路上,每一位初心如磐的办案人员,虽为“苍茫世间的凡人,也有很多无力的时刻”,但也会抱着一腔赤诚,秉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基本价值追求,让正义虽远必达,虽久必至。

期待更多为民司法故事,因“高质效办案”被光影定格。相信这些电影散场后,那些关于电影内核的思考,可以如涟漪扩散,又如光束直抵内心。

(来源:检察日报·绿海·风景 记者:史兆琨 高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