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大的煤田到底是怎样形成的?绵延上千公里,煤层厚达1千米
说到煤炭,那可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地球母亲”是否同意我们不得而知,反正我们只管卷起袖子使劲挖。
作为能源资源,从古代的取暖、冶炼金属,到现代工业的“烧开水”,都离不开它。
从小到大,我们学到的科学知识告诉我们,煤炭是由植物演变而来的。
我们所知道的最大煤田,长度超过上千公里,坐高铁也得花上半天时间才能横穿。
其中蕴含的资源深度达到1千米,即便开采了300多年,也似乎永远挖不完。
如此庞大的资源量,让人们不禁追问,这是否真的是“3亿年前植物演变成的”?
这让人不禁疑惑,那个时代真的有那么多植物吗?
黑色金子—煤炭
目前普遍认为,煤炭是由植物遗体形成的,而石油则是动物遗体在掩埋和高温高压下形成的。
我们常见的煤炭有多种类型,根据燃烧情况,可以分为四类。
首先是常见的无烟煤和烟煤,其次是贫煤和含水量较高的褐煤。
其中,品质较高的无烟煤最受青睐,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煤炭类型。
在阿巴拉契亚这个最大的煤田中,主要产出的是烟煤,广泛用于工业和燃料领域。
最早关于煤炭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三百年前的东周时期。
古希腊时期就有关于煤炭的书籍,描述了它的外观和初步的燃烧特性。
然而,我们古代民间早有关于煤炭的记载,只是国外不愿承认这些“野史”。
随后,我们在历史遗迹中发现了7000多年前使用的煤炭,这让国外学者大为震惊。
在西汉时期,我们就开始大规模开采煤炭,并用它来炼制青铜器。
煤炭的形成经历了上千年的过程,从最初的植物遗体腐化成泥炭,逐渐演变而来。
褐煤由于堆积的热力不足,仍含有水分,因此在能源利用上稍显不足。
但在压力和热力的作用下,褐煤会得到优化,转变为现在常见的煤炭。
通过对上古时期地球背景的分析,发现当时地球含氧量极高,植物生长茂盛。
因此,人们猜测煤炭是由植物演变而来的,当时的水和植物资源应该非常丰富。
所知最大的煤田
阿巴拉契亚煤田是我们所知最大的煤田,储存的煤炭量占全球的10%。
它的长度超过1200千米,最宽处达300千米,属于石炭纪的产物。
占地面积相当于整个广东省,估计煤炭储量达3000多亿吨。
它位于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年龄相近。
虽然煤炭价值高,但在开采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危险。
过去常常听到某个地方发生塌陷,造成人员伤亡的消息。
尽管如此,阿巴拉契亚煤田的开采难度相对较小,极大保障了矿工的安全。
它并非完全埋藏在地下,而是部分裸露在外,成为当地人的宝藏。
煤炭还有一个别称,即“黑色的金子”,是我们早期最常用的能源。
最令人惊叹的是,它产出的煤炭质量高,基本都是工业用的烟煤。
当地居民通过它推动了许多产业的发展,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煤炭或许另有源头
如此庞大的储量,若都是由植物堆积演变而来,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煤层的层次应该不会如此整齐有序。
毕竟树木根部错综复杂,体积庞大,但在煤层中并未体现。
上古时期的地球与现在大不相同,经历了长时间的变迁。
按理说,煤炭资源不应分布得如此不均,非洲缺乏煤炭是否说明那里以前没有森林?
因此,煤是由树木转化而来的说法,只是一个猜测,未必是绝对的事实。
这一结论曾让许多人担忧煤炭枯竭,但近年来却发现更深的煤田,让之前的观点显得尴尬。
那么,煤炭究竟从何而来?虽然与植物关系不大,但确实与温度和压力有关。
在开采过程中,我们发现煤炭与油页岩共存,说明它与碳酸盐有关。
或许它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有机物”,而是碳酸盐与水反应的产物。
地壳内虽有几千度的高温,但仍藏有大量水源,因此它们发生反应也属合理。
这或许说明煤炭资源在短期内不会枯竭,但我们是否可以肆意开采?
过度开采的影响
尽管这种资源看似丰富,但过度开采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过去人们对地震的认识较为浅薄,认为这是天灾,偶然遭遇的灾难。
地质运动、地下岩浆等都会引发地震,给地面生活的人们带来巨大损失。
例如,最近的合肥地震,由于城市位于地震带上,一年内发生了四次。
面对这种自然灾害,我们只能加强防范意识,无法与之抗衡。
尽管人类无法与自然灾害抗衡,但煤矿的开采确实会影响地震现象。
大家知道,我们脚下的陆地由多块组成,它们之间维持着平衡。
开采地下的煤炭,就像在地面上挖了个洞,可能打破这种平衡,导致地震。
煤炭开采还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影响地下水的分布。
就像电风扇要平稳转动,必须每片扇叶一致,地球的自转也需稳定。
过度开采煤炭资源,可能会影响地球的稳定性,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煤炭的使用会产生热量,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温室效应带来诸多麻烦,清洁能源的开发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在享受煤炭带来的便利时,我们也要保护家园,寻求能源的多样化发展。
信息来源:阿巴拉契亚煤田—抖音百科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咨询中心:《什么,煤炭竟不是植物变的?看完之后,三观都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