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范式戴文渊: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价值获取模式转变
每经记者:可杨 每经编辑:杨夏
在如今的大模型时代,市场上已经不乏具备翻译功能的大模型,但对于出版业而言,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确保翻译的质量和精确度,以满足出版社级别的高标准。“混合专家模型”通过对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哲学、历史、法学、经济等上百个专业领域书籍的翻译术语库的训练,确保译文精准度达到“出版级”,解决传统机器翻译准确度差、原文上下文理解不足、译文机翻痕迹重等核心问题。
《每日经济新闻》创刊20周年之际,第四范式董事长戴文渊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建议,把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视为一名实习生。实习生的初期工作成果可能并不完美,但他们确实能够分担部分工作负担,学习到达一定阶段后,这些“实习生”或许就能胜任更加复杂和重要的工作任务。
未来工作模式持续迭代
长久以来,专业学术翻译面临人才稀缺、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难度大等痛点,基于此,8月,第四范式与商务印书馆旗下科技公司万邦同和共同为商务印书馆建设学术出版专业大模型,这也是国内首个出版领域大语言模型。
第四范式的定位是用AI能力服务各个垂直领域。以第四范式与商务印书馆的合作为例,戴文渊指出,虽然当前市场上的许多大模型已经具备了翻译功能,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确保翻译的质量和精确度。简单的机器翻译早在十几年前就已实现,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兴起,翻译质量虽然有所提升,但要达到更为严格和专业的水准,如出版社级别的翻译——要求万字之中只允许出现一个错误,并且必须确保术语的专业性,那么,大多数的通用模型还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第四范式与商务印书馆的合作,是基于商务印书馆多年来在数据与专家资源层面的累积,共创一款能够达到出版级别的专用大模型,这是第四范式在众多垂直领域探索与实践之一。将大模型应用于出版这样的高度专业化领域,并非第四范式一己之力能够做到,而是一个双方深度合作的过程,即所谓的“混合专家模型”。戴文渊介绍,这背后的运作逻辑在于,模型会持续分析并学习商务印书馆的专业数据,同时每天输出翻译成果。这些成果并非直接用于出版,而是需要经过商务印书馆专家的指导和反馈。例如,当某句话的翻译不够准确时,专家会提出改进意见,这些意见随后被纳入AI的学习过程中,从而实现模型的持续优化和提升。
戴文渊认为,这恰恰代表了未来AI的工作模式:不再是简单的“客户提供数据、公司输出模型”的单一流程,而是一个持续迭代、不断优化的过程。以商务印书馆为例,假设其团队中原本有五位专家,现在加入了一名“机器人员工”。这名新员工与五位专家一起工作,每天在专家的指导下产出并改进工作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能够承担的工作任务会越来越多,从而提升了商务印书馆的出版效率。
AI将从后台走向前台
戴文渊认为,对于出版行业来说,拥抱新技术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他表示,回想三四十年前,电脑确实逐渐替代了人们当时的大部分工作,然而,人类总能发掘出新的价值所在。如今,我们正身处另一个变革的时代,未来AI技术同样有可能接管人类目前从事的众多工作。但这并不预示着“人”被替代,相反,人类一定能探寻到新的、能够发挥价值的领域。
从长远的角度看,对于出版业等传统行业而言,接纳这些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最先显现的改变,将是效率的显著提升,与之相应的,利润水平也会迎来增长,与此同时,戴文渊认为,如果效率能达到极致提升,商业模式也可能随之改变。
他举例称,未来的传播媒介可能不再局限于纸质,而是真正转向电子书,这将大幅降低传播成本,书籍的售价可能从现今的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低至一分、两分,这一定需要技术的革新,他认为,颠覆性的变革,不仅局限于出版业,所有行业都需要做好准备,迎接技术革新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生产力的革新,势必会引发生产关系和商业模式的重塑,因此,探寻新的商业模式显得至关重要。
从第四范式的视角来解读,戴文渊认为,新质生产力代表的是一种价值获取模式的转变。
他表示,过去的增长模式,类似于不断地建造新的房屋,从两座到第三座、第四座,从而实现增长。然而,在新的生产力模式下,我们或许无需再通过建造更多的房屋实现增长,而是对现有的两座房屋进行翻修和升级。改造后,这两座房屋不仅能容纳原先四座房屋的人数,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越的居住体验。而这种模式的转变,无疑会让那些过去对数字化转型或智能化不感兴趣的企业,开始重新拥抱这种转型。
戴文渊认为,这是必然趋势,因为当前已经难以再依赖大规模的资源和投资来拉动增长,而必须依靠效率的提升来驱动价值的增长。在拥有充足空地的情况下,似乎只需增加房屋建设即可实现增长,那么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就显得不那么关键了。从当前情况来看,必须朝着优化现有土地使用的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