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轮化债,开始了!
来源: 米筐投资
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一切皆为一个“稳”字。
近日财政部新闻发布会上官宣:
“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加大力度支持地方化解债务风险。”
这标志着第四轮化债启动。
所谓的化债,其内核就是将地方欠的钱由短期变为长期,由上不了台面的“暗债”变成可监管的“明债”,用时间换空间的方式控制债务风险。
从2009年开始,地方卖地创收搞基建、修花坛迅速地积累了大量债务,伴随着经济增长放缓,相当于收入增速放缓,债务越来越成为地方不能承受之重。
这就好比早年你拿着工资并借了许多笔短期小额贷款买房,如果你的工资增速能够盖住小额贷款的利息支出,并且房价没有下跌,那么你就没有风险。
可如果伴随着经济增速下滑,你的工资也下滑,并且父母知道你之前瞎搞借了很多小额贷款现在管着你不让你继续借了,那么此刻的你会怎样?
疲于奔命,应付随时到期的债务,这就是近10年地方的现状。
怎么办?
总不能一直让孩子不干正事儿天天愁着怎么还钱吧?也不能任由孩子瞎借钱乱搞,突然崩盘吧?
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化债运动便从2014年开始了。
先后共进行了三次,分别是:
2015—2018年,允许地方走正规程序发地方债借钱,然后把原来自己从“小额贷款公司借的”(以下成为“隐性债务”)12万亿给还咯;
2019年,允许债务压力大的地方再发行1500多亿把隐性债务给平咯;
2020—2022年,将范围扩大,允许北上广等部分地方走正规程序把隐形债务给彻底消灭咯。
从前三次的化债节奏看,从“规范地方借钱”到“隐性债务再减量”再到“部分地方隐性债务清零”的节奏看,这次很有可能将范围放大,并尽可能将所有地方的隐性债务彻底清零。
这也是昨天外媒爆料将在2027年前发行6万亿来化债的逻辑。
可以说,这次化债已经彻底摆上台面。
那么这会对我们的经济产生什么影响?又会对我们关心的股市产生什么影响呢?
经济方面:利好,但也远远谈不上“方向级别的转变”!
股市方面:留下了想象空间,却很模糊。
先说对经济的影响。
之前也曾在文章和直播中多次说过,在企业和居民不愿意投资和消费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化债和房地产将直接决定眼前的经济形势。
而这一切的关键要看地方能否腾出手来扩张——毕竟财政政策有近80%是通过地方实现的。
只有地方扩张了,才会有活水,才能疏通堵点,水才能往下流,流向企业和居民,改善他们的资产负债表,让情况好转。
现如今,当爹的把儿子的部分债务抗下来或者允许儿子“走正规程序”借新钱还旧债(目前方式不明、额度不明),无疑能够让儿子腾出手来好好工作,不用天天陷在债务的漩涡里一顿瞎折腾。
而之所以说远远谈不上“方向级别的转变”是因为这件事儿的内核依然是“稳风险”而非“扩张”,依然是缓解地方压力之后依靠地方搞投资扩张刺激经济的老路。
要知道眼下“扩张”是指财政今年花的钱要比去年多很多,甚至远远超出年初的预算。
而如果只是将今年打算花的钱的一部分,抽出来帮助地方借新还旧(隐性债务),无非是整个家庭原本花在别处的钱花在此处,这就算不得扩张。
这次新闻发布会财政多次提及“当爸爸的有借钱的空间”,却没有正面回应究竟打算额外多发多少债、筹到钱,然后打算花多少钱帮儿子,这就难免会让人认为这次化债跟前三次一样:
你借钱的空间我给你打开,但自己借的钱自己还!
那么这对地方财政扩张的空间就相对有限了。
然后是股市。
之前靠央行的流动性支持,股市的估值提高了。但经济复苏、上市公司靠利润增长走出慢牛的格局还需要财政扩张来实现。
这次财政依靠“中央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吊足了很多人的胃口,让市场认为接下来财政会花很多钱来支撑经济。
可是,除了帮助地方化债明确之外,具体花多少钱、多长时间花完、花在什么地方都还没有提。
这也导致最近两天资本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先是国内,只有城投债、房地产相关的大宗商品(如玻璃)涨,股市等其他根本不买账。
其次是国外,伦敦铜跌上海铜涨、大连铁矿石弱于新加坡,突出一个国内投资者买账,国外不买。
有人说“不是一次性‘喂饱’,而让你的‘味蕾’时时刻刻想着它。对预期反映的资本市场而言,这是最好的政策管理。”
我只能说,利好产生的空间就那么多,赶紧释放完把信心搞起来,让大伙手里早点有钱比什么都重要。
“隐而不发”只会透支刚刚燃起来的信心!
对此,您怎么看?
期待您在留言区文明理性发布高见,留言点赞最高的朋友,扫码文末投行君微信,可以获得投行圈子精美商务背包一个。
感谢耐心阅读,欢迎顺手点个“在看”
投行圈子私密交流圈将打造投行圈最靠谱的人脉拓展平台,并组建多个私域社群,根据会员职业及爱好,进入(投行业务交流、专业学习、股权投资、资管、业务推广、上市公司高管、银行、海外资产配置、单身脱单、掼蛋等等)相关社群。目前已超过5000位精英会员,各位老铁速来扫码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