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跳槽进入国资体系的VCer们,他们过得如何?|钛媒体创投家
同一个一级市场,却是两个不同世界。
随着国资主导占比的增加,市场化机构的空间和岗位日益减少,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把目光投向了国资PE的岗位。稳定、弹药充足、能出手、压力小、进可攻退可守等标签吸引着他们,但门槛高、收入降、易背锅、一眼看到头等负面评价也让一众求职者望而却步。
国资PE到底是不是避风港?第一批跳槽进入国资体系的VCer们,他们过得如何?钛媒体创投家与10余位已经在国资PE机构站稳脚跟的“跳槽者”们,聊了聊他们的真实生存现状以及大家最关心的几个问题:
跳槽门槛高不高?
取决于3方面因素。
第一,地域和机构大小,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头部国资PE入职门槛较高,对于学历、从业年限和从业经历都有严格要求,且竞争激烈。进入此类机构核心投资岗的难度不亚于头部市场化机构。
而相对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者发达地区的中腰部国资PE机构的招聘条件则比较宽松,一般不会对候选人有过高的期待,业务熟悉程度和稳定度是主要的考量因素。如果应聘者有北上深中腰部以上的市场化机构的任职履历,跳槽到此类国资PE机构几乎没有阻碍。
第二,如遇同等条件的候选人,国资PE更青睐有国资(企业)从业经历的人。
不止一位猎头和国资机构的招聘负责人告诉钛媒体创投家:“市场化机构的求职者在入职后的稳定性比较差。”从客观上来看,国资机构的人员流动性并不比市场化机构低,其中主动离职占比较大,所以,从招聘者到求职者都更重视人员与机构的适配性。
第三,不得不提的隐性因素就是人脉介绍推荐。
这个因素在入职国资PE机构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受访者中有一半都明确表示,有家族长辈、领导、学长或朋友等人脉的推荐(打招呼),在其入职国资PE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另一半是通过市场化招聘入职的从业者,并未着重强调此事,只是提到有关系更好。固然得出此结论,一定程度上,有无人脉推荐必定是能否跳到国资PE的一个关键因素。
收入到底降多少?
不同于大家刻板印象的“收入大滑坡”。
地域与机构大小依然是决定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头部国资机构,因为实力与运营模式都与市场化机构极为类似,所以在收入结构上也不会有明显滑坡。
我们的受访者中,在北京、上海、苏州入职头部国资PE担任投资总监、VP的薪资水平都保持在综合税前40万-60万之间,与清科近期发布的《VC/PE行业从业者薪酬调查》相吻合,与市场化机构差异不大。
另外一部分来自其他非一线城市的国资机构的总监、VP的收入水平就鲜有达到综合税前30万的水平了,甚有投资经理们的收入不到20万。对于这部分受访者而言,他们的收入水平较之前市场化机构的任期时,平均下滑了20%—30%左右。
还有部分受访者表示跳槽到国资PE之后,发现公司对薪酬待遇的承诺在实际执行中并不能完全落实,而有趣的现象是公司里大部分老员工对此事毫无异议,选择了默默承受。“不清楚是这些老员工已经习惯了收入上的克扣,还是他们有其他途径争取或者其他收入渠道来弥补这块差额。”
晋升容易吗?
国资PE的中高层普遍薪资水平不差,但是和其他国企一样,晋升到中高层的路径就靠一个字——“熬”。
“在香港7—10年的工龄,很多人已经是VP了,但在国资可能干的还是初级经理的活。”去年从港资PE跳到国资的Clark说道“但是,7—10年之后,因为个人能力不同,很多在市场化机构的人就不一定能继续升迁了,但是国资体系可以,一直持续到你50岁之后,都可以保持缓慢升迁,薪水也会跟上。”
小红书的金融博主Panda也表示:在国资PE的江湖里,晋升之路没有捷径,唯有“熬”字诀。熬走了领导,熬走了同事,熬走了VIP,最后剩下的,或许就是你晋升的时刻。
如果熬不动了,想等市场好转再跳回市场化机构,靠谱吗?
“基本不太可能,很多市场化机构不喜欢有国资经历的人,两种体系相互排斥。在国资待久再想回市场化机构,除非你能获得比你的国资平台更大的名气,比如连续投中4—5个IPO。在现在的环境和国资体系内,基本不可能了。”Clark说道“进来了,最好就做好待一辈子的准备,因为这是性价比最高的策略。听起来很恐怖,感觉一辈子一眼看到头,其实国资体系里的上限还有很高。”
业务怎么做?
大部分国资PE在各方面都会严格受到主管部门各种文件的指导。指导文件简单一句话就决定了整个基金募资和投资的策略。
对文件的理解很有门道,非常考验经验。比如有的文件要求基金一定要以小撬大,期待理想状态下能够配到大量的民间资本,但在当前环境下,这件事在实操层面的难度非常大,如果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募资,很有可能根本配不到钱,最后导致国资的钱也一笔投不出去。
又比如有一些先锋的基金写“不考核退出情况”,这种国资机构一般比较灵活,出手比较果断。但是,经验丰富的人会综合考虑领导的换届时间,反而在投资上更谨慎。因为一旦领导换届,国有资产流失的大帽子说扣还得扣。
“因为基于指导文件来决定投资策略,而且项目池很多也是基于国企自身的资源禀赋圈定,在很大程度上,投资人的个人发挥空间很小。这也是很多市场化机构跳过来的人适应不了的主要原因之一。”前年跳到北京某一线国资机构的徐博士解释说,“和那些美元VC们给自己定位的“发现者”和“孵化者”的定位不同,国资体系下的投资人更多是一个“证明者”和“把关者”的定位。”
“国资PE目前吃不吃得上饭全靠有没有大项目”一个受访者表示“跳槽前最好能搞清楚自己到时候跟的是哪支基金,如果是国家级/省级的战略行业基金,比如半导体/新能源啥的,会好一点。”一位业内人士向钛媒体创投家透露。
“背锅这件事肯定是小概率的。”苏州某国资机构负责人对钛媒体创投家表示:“首先如果你不是直接外聘空降的高层,也背不了多大的锅。重大责任上,你的上级领导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网传的很多外招一个投资经理来背锅这种事,听个故事就行。国资体系里复杂的流程管理和严苛的责任追溯机制,是不会允许基层背锅侠这种事情发生的。”
氛围好不好?
只要你的目标是一家中腰部以上的国资PE,就别幻想够躺平。国资PE虽然不像市场化机构用KPI压的你喘不过来气,但是繁琐的日常工作一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无论是投前还是投后,巨量且高要求的文书和制表工作是家常便饭。而相较于8小时内的工作量,如果有上进心,希望能够加速“熬”进程,8小时外的工作量同样不可忽视,陪领导应酬,开车跑腿,“学习强国”,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干不了的。躺平只存在于没入职的小白的幻想之中。不过,如果选择中腰部以下的国资机构,或许有更大的机会躺平。
国资体系里有一套“奇怪”的阶层体系。Clark说道:“对于我所在的城市来说,市级国企强于省级国企(因为省会城市与省级国企平级,而省会城市比较有钱)强于区级国企。同样的,虽然我们省级国企比较难进,名气也可以,但实际上和任何一家央企接触,就算对面没啥名气,都能感觉到力量地位的差距。另一种体现是,不管你的板块在学生思维中有多“高大上”(比如私募/基金),只要是国企属性,无论是待遇、公司地位还是升迁速度,都远不如在国企母公司,尽管国企母公司只是控股公司,没有实际的业务。”
接受这种阶层体系是Clark真正融入国资体系的第一步:“跳槽前,了解这些等级次序非常重要,要调查好自己到底要去哪个级别公司的第几级分公司。”
国资PE体系确实相对稳定,但也绝对不是避风港和躺平之所。选择这条路,本质上是换了一条职业路径。两条路径没有优劣之分,适应规则,多花点时间,未必不能到达希望的高度。需要的只是调整好心态,放下骄傲,重新出发而已。(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郭虹妘,编辑|陶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