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逐梦济南起步区的清北生,现在怎么样了

又是一年人间四月,又是一度春招时节。

去年4月,起步区正式启动“名校优选”计划,一批来自清华北大的“天之骄子”自此与这座黄河新城结缘。

一年时间过去,当初那批选择逐梦起步区的清北生,现在怎么样了?笔者见到了他们中的一些人,从他们的口中,窥见菁才“落子”黄河北后成长曲线的上扬弧度。

身份的转变

见到匆匆赶来的姜海顺,是在刚过午休的午后,他的手里还拎着半瓶没喝完的咖啡。重点负责人工智能与智能网联产业招引的他,大多时候都无福享有这短暂的小憩时光。

“高质量招商引资是新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的担子自然重些。”姜海顺说得云淡风轻。虽说是初入职场就被委以重任,但显然他已经适应了这样的工作节奏。

从清华大学高材生到项目招引对接人,除了接受身份的变化,还要面临更为综合化考验。专业化的机械工程知识只是基础,政策、市场、投资等鲜少涉及的知识领域亟待开拓,昔日泡在图书馆中潜心钻研的“学术苦行僧”,如今需要和各方负责人主动对接。

所幸这样的转变,姜海顺完成得还算出色。一年时间里,微信列表人数从不到200人扩列到超过2000人,从一开始和人交集时都会轻微“社恐”,到现在接待洽谈各个环节都能应对得相对自如,关于招商引资的认知架构,也在系统化地搭建。在他看来,这样的成长有赖于起步区科学的导师制培养计划。

“考虑到大家刚参加工作都是白纸一张,区里给我们每人安排了三个‘师父’。部门主任会手把手带我们熟悉具体业务,分管副部长会在沟通技巧、行事作风上提点我们,部长出席参与一些重要活动,也会有心带着年轻干部去见世面,所以我们这批来起步区的同学职业新手期过渡都很顺利。”

成长的速率

无独有偶,姜海顺的校友刘伟东同样在起步区经历了“暴风”成长。

由于硕士专业为金融相关,加之清华大学的“名校光环”,刘伟东的同学在毕业后大多进入了一线城市的金融机构,这让刘伟东奔赴起步区的抉择看起来似乎有些“另类”。然而刘伟东却将其视为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

“个人情感来说,我本科就在济南读了四年书,对这座城市很有感情。但最终让我做出选择的决定因素还是对起步区未来前景的信心,‘北起’的方针说了很多年,起步区的成立就是最佳历史机遇。”

刘伟东的想法带着憧憬和些许理想主义色彩,因此当他真正踏上这片土地,开始着手城中村改造这项棘手工作时,复杂的现实还是给到他不小的压力。

“起步区就像一个初始阶段的创业者,许多工作我们不光没有参考的先例,还要不断和周围人沟通在磨合中把事办漂亮,面对没接触的东西还要每时每刻做好学习的准备,很多事情的难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

在刘伟东入职7月,恰逢国务院颁布城中村改建新政,需要财政金融部在最短时间内疏通相关政策,确保14个项目的款项顺利落地。无法按图索骥的未知,对接沟通遭逢的不解,通宵准备的材料被一遍遍推翻修改,全然陌生的领域要一点点探索……用刘伟东自己的话说,在起步区期间成长折线图的斜率,要高于过去学生时代的所有阶段。

今年春节前夕,经专业审计单位评估,涉及92个村14项合同的政策细则被全线疏通,全国首笔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落地起步区,刘伟东也在其中看见了自己与新城一起成长的同频共振。

“起步区对我来说也是个人职业生涯的起步。几年后如果我能指着一片新盖的楼说,当年我参与了这边的城中村改造,我会非常为此自豪。”

相同的目标

“我觉得起步区好就好在大家都是干实事的人,工作也都是从实际需要的角度落地。前辈能给你指出解决问题的明路,专业的意见也能被听取采纳,领导同事之间都比较团结一致,所有人都向着一个目标去。”

去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的李上言,在起步区数字城市部负责数字孪生技术性业务,忙碌且充实的项目,让他感受到了当下工作与人生理想的无限贴合。

“我毕业时就有从事智慧城市相关工作的意向,现在的职业对我来说是获得感和成就感兼得了。信息化领域本来就自带业务革新的属性,我们现在做的事更像是在打地基,很多成绩虽然不写在明面,但假以时日再回头看,就会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实感。”

一年前,李上言通过起步区“名校优选”计划认识了起步区,并最终选择来到这片土地。谈起对日后这一计划再进母校的期许,李上言的言辞中不自觉地多了几分恳切。

“我肯定是希望越来越多的学弟学妹能到这边来和我们共事,一是我们现在的工作正是需要专业人才的时候,起步区在待遇保障上从来没有也不会亏待我们。二是按照现在全区的规划和我所感受到的工作氛围来说,这里的发展潜力确实是不可限量的,我们一起再埋头苦干上几年,一定能创造出让自己引以为傲的光明前景和璀璨未来。”(来源:黄河观澜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