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欲望的后厂村:遍地985、211,高收入低消费

年前风靡全国的《狂飙》,几乎让全国人民都认识了旧厂街这个名字。出身卑微的京海大佬高启强,带着一群同样卑微的兄弟从这里出发,叱咤风云,硬是让广大吃瓜群众们天天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更新。

然而现实生活当中,名字很像的后厂村,则是另一番奇特的景象。

这里不但汇集了众多985、211等重点高校的毕业生,更聚集了百度、搜狐、腾讯、阿里巴巴等一众人们耳熟能详的互联网巨头。

要说这些精英们在这样的平台下不难获得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高收入,但是他们似乎都陷入了一个怪圈,那就是消费的层级远不能和他们的收入相提并论。

非但如此,很多人还热衷于加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996”工作制,这是怎么回事呢?

后厂村原本是北京海淀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因为交通便利逐渐有了人气。建国后,这里兴建了不少的工厂,从各地招募了大量的工人,红火了一阵子。

然而新世纪以来,国家步入互联网时代,原有的工厂牵扯到体制改革,纷纷外迁或倒闭,空下来厂房和社区就成了挥之不去的鸡肋。

当时的中关村原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中心,但是因为空间狭小,人员众多,不利于施展拳脚。城市规划的总设计师就把目光放到了后厂村这个地方。

互联网企业不同于传统的工业和农业,对地理位置有着严格的要求。因为从事者都是集中在办公室工作,所需要的也不过是几台电脑和一根网线,相对工厂里动辄庞然大物的机器设备来说,算得上是轻资产运行。

这是一种新兴的行业,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行业,所以也就意味着它将给从业者们带来无限的机遇和挑战。

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中诞生。美国军方原打算利用这台能装满整座屋子的大家伙来研究导弹发射轨迹,借以对抗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

可谁能想到,计算机发展几十年之后,竟然引领了新一届的“工业革命”。它的体积不但原来越小,计算能力越来越快,功能越来越多,而且借助网络的优势能够实现整个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互联。

原本人们需要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电台广播了解外界,现在只要打开装有无线路由器的笔记本和带有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就能够随时随地查询到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甚至还能够实现视频通话和网络购物。

这极大地方便了人们日常的办公、出行和生活,可以说电脑及其相关设备已经成为了人类身体的一个智能“器官”。

既然拥有如此广阔的前景,这个行业自然会迎来新一轮的从业高峰。每一年都会有大量的学生通过大学相关专业,或者社会上的软硬件辅导班投身到这个行业。

相比较落后的二三线城市,一线城市的信息传递和知识交汇是这些公司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

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仅北京这一座城市都将迎来数万来自全国各地的淘金者们。至于现在,更是达到了将近上百万之众。

高额的薪水以及舒适的办公环境,试问又有谁不愿加入呢?

相对于互联网公司内部优越的办公环境,围绕它们周边的设施就显得有点滞后了。

在互联网发展初期,各地政府普遍对此投入资金普遍不足,仅仅是满足了互联网公司的办公要求,可是在交通、吃住、休闲娱乐方面则未考虑。

他们原想着通过此类公司汇聚人气,慢慢地带动周边经济发展,逐步地完善周边的产业链。可是这样的做法就需要考虑发展的周期性。

一方面周边要不断地投钱盖楼,招商引资,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的效益也决定了这些地方的人口多少。

就像后厂村这样位于北京五环外的偏远地区,即便沾了首都这个名头的光,想要彻底发展起来也不是一朝一夕。

很多年轻的从业者,他们大多是各地985、211的精英,为了拿到高薪,他们不惜每天把大把的时间花在通勤上为这座城市和自己的小家的发展添砖加瓦。究其原因,就是周边没有宜居的场所。

后厂村刚入驻互联网企业的时候,外部的环境只能用寒酸二字来形容。每个园区都是独立的园区,员工凭借磁卡工牌才能进入。条件较好的园区在空房子里盖了简易食堂和小卖铺,而条件差的园区只能让员工们自己带饭来解决温饱。

尽管交通方便,但是数量稀少的公交车令无数上下班的人挤破了头。直到地铁13号线延伸到这里才得以缓解。

现在北京的八环都已经发展起来,后厂村也是今非昔比。这里不但早已完善了相关配套设施,甚至引来了一众国内外知名品牌,专门服务这些互联网的精英们。

不过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些月入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年轻人,似乎对周边的高档设施充耳不闻,很少有较大的花费。

他们大多数平日里穿着普通的格子衬衫和牛仔裤,脚踏运动鞋,面部和头发也没有进行过精心护理,看起来和月入几千的人没有什么区别。

甚至到了中午吃饭时间,也不过是选择普通的饭馆。

都说钱应该是人的奴隶,人赚钱不就是给自己改善生活的吗?他们这种高收入低消费实在让人看不懂。难道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互联网属于工业和农业之外的第三产业,本身不具备价值。但是一旦依附了传统行业,它的威力就展现出来了。它所具备的传播性令受众群体如虎添翼。

单就美团这一个APP,就解决了人们的吃饭、打车和大量的就业问题。至于滴滴、淘宝、支付宝等应用软件更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这些个改变跟背后那些辛辛苦苦奋战在电脑旁边的开发者是分不开的。

从需求调研、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以及运营,花费了不知多少人的心血,才最终定型。可是外部环境一变,新的版本就要不断更新上线。

这个行业是个不间断发展的行业,由此对从业者的要求就越来越苛刻。他们不仅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设计和修改,还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新知识和业务的学习,甚至还要花大价钱去考证。

这些年轻人把自己最辉煌的青春耗费在钢筋混凝土组成的办公室里,天天在白炽灯的照射下,对着电脑屏幕,敲打出外人根本看不懂的代码。

相比较那些在苦力市场上忙活了一天的农民工,只要喝上一杯酒,美美地睡上一觉体力大多就能恢复。他们所从事的脑力劳动,看似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但是对自身精力的消耗,却非常巨大。

很多人不仅要面临着无休止的加班,即便躺下大脑也在依靠惯性飞速地运转着。失眠、多梦、肠胃紊乱困扰着他们,外人又哪能理解他们的苦衷?

在以往的新闻里,互联网人因为过劳猝死的案例比比皆是,外人自然看不到其中的奥妙,内行人一眼便知,他是过于疲惫,年轻的身体已经熬到油尽灯枯了。

既然大家都知道,这一行所面临的问题,那么为什么每一年还有众多的新人投入进去呢?甚至还有人真的把“996”当福报呢?

相比较传统行业,互联网信息产业占据了食物链的顶端。这也就导致了这个行业当中,拥有其他行业难以企及的利润。

相比较高门槛的金融行业,互联网行业拥有高端到低端一系列的岗位需求。这也就吸引了广大的年轻人投入进去。

可是这个行业发展越快,对个人的素质要求就越高。从身体素质到智商,以及抗压能力等等。

有些人工作几年成了高度近视,还有一些人成了秃顶,更有人成了大腹便便的胖子。这些因职业而导致的疾病困扰着每一个人,但是在远高于其他行业的薪资的诱惑下,依然有人铤而走险。

大家都知道很苦,但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目标,只能一边挨揍一边吃肉。

有的人为了从小地方逃离出来,他们努力节约把钱花在购买北京天价的房子上面;也有的人抱着投机似的思想,想要干上一票,努力工作十年,然后拿着积攒的钱去做生意、当老板。

相比较一辈子困在农田和工厂上的老一辈,新一辈的年轻人不但有更广阔的见识,更拥有多维的目标和选择。

天底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自然也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老天爷是公平的,不会因为某一些人的出现而特别关照他,他的成功肯定是有旁人看不到的优势和辛劳。

人们只看到网络上主播们带货赚钱,可看不到主播们平时要花大量时间熟悉剧本,拍摄短视频,更不会关注主播们在直播间里面对着耀眼的美颜灯,一站数小时,循环不断地介绍产品。

同样,奋战在后厂村的互联网精英们,人们只在网上看到他们动辄数万,数十万的月薪,可是却忽略了他们为此而做出长达十数年的知识储备,以及不断地调试代码、解决Bug的烦恼和心酸。

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不知道有多少未成功者的退出和多少资金的白费。失败的创业者和投资者,又有谁会去关注呢?

在互联网行业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35岁危机。在传统行业,35岁不过是如花的年龄,身强力壮的中年人正要大展拳脚。可是在互联网行业,除了少数升到管理层的人以外,大多数人都被新一届的年轻人所取代。

因为知识的更新,原有的知识很难跟得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年轻人学习能力强,敢于加班,自然就把原有的老人排挤在外。

互联网公司为了追逐利益,很多大厂招募了大比例的外包员工。这些员工从表面看不出来区别,但是收入和待遇却低了很多。项目结束或者互联网裁员,他们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在之前的三年里,不知有多少人因此失业,失业的中年人没有体力去劳动市场抢一份力气活,也没有知识去从事其他行业的更高职位。

即便送外卖和开滴滴也成了无奈的抢手活。

低欲望的旧厂村只是这个社会万般无奈的缩影,也许只有等到经济再次复苏,才能迎来希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