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地貌】高考地理中的珊瑚礁海岸、十分全面的冰川与冰川地貌总结

知名地理科普平台

专业地理备考咨询

每日更新坚持11年

地理知识最全汇总

海岸地貌虽然多种多样,但它们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形态成因关系,而且做有规律的组合,构成具有一定特征的海岸,即海岸类型。同一海岸类型的地质、地貌、动力作用与海岸生物等方面都有着相关性。按海岸地貌形态成因物质或构造成因,分五种海岸类型:山地海岸、平原海岸、沙丘海岸台地海岸和生物海岸。

生物海岸生物生长繁盛,成为海岸发育的主导因素。以热带和亚热带的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最为典型。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生物海岸的一种类型——珊瑚礁海岸。

一、什么是珊瑚礁海岸?

珊瑚礁是以死亡后的石珊瑚骨骼为主体,混合其他生物碎屑(如石灰藻、层孔虫、有孔虫、海绵、贝类等)所组成的生物礁。由大片珊瑚礁构成的海岸,称为珊瑚礁海岸。

二、珊瑚礁海岸的成因

沉降发育说

①岛屿(火山岛)周围发育了岸礁;

②岛屿逐渐下沉,岸礁外围因生长条件良好(溶成解氧和饵料较多)而继续往上生长,形成了堡礁,它与岛屿之间被带状湖或浅海隔开;

③岛屿冬全部沉没成了泻湖,堡礁仍然往上生长,成了环礁。

三、珊瑚礁海岸的分布

珊瑚礁分布与活体珊瑚虫生长有关。珊瑚虫要有 25~30℃温暖海水,海水盐度 27%~40%,海水透明度较高,光照充足和坚硬底质,以便珊瑚虫能固定生长等,条件较高。珊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海洋内或暖流经过海区,总面积为60万km?。集中分布西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热带海区。我国南海的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海南岛澎湖列岛及台湾沿岸等地有分布。

四、珊瑚礁海岸的类型

①岸礁、裙礁:紧贴海岸带发育,高度在低潮面之下。地貌上主要由礁坪(礁平台)和礁坡组成。礁坪近岸,地面平坦,内有礁沟。礁坡近海,急陡,由活珊瑚组成。我国台湾及海南岛的珊瑚礁也以岸礁为多见。现代世界上最大的岸礁分布在红海沿岸,长2700km;

②堡礁、离岸礁:堤状,与海岸平行分布,与陆地之间隔以泻湖或带状海。世界上最大的堡礁是澳大利亚东北岸大堡礁,长达 2100km,大堡礁与陆地之间的带状海,水深30~40m,宽0.9~18km;

③环礁:平面上很不规则,呈圆形、椭圆形,甚至不规则的三角形及菱形等。它的中央为深水湖,水深 100m 以内。环礁直径一般为 2~3km,.大者可达 100km。环礁除了少数为封闭之外,大多数有一个或多个缺口,这些缺口成为潮汐通道,大缺口可通行大轮船或军舰。环礁的礁体,有的沉没于水下10~20多米,少数露出水面成为珊瑚礁岛屿。我国南海四大珊瑚礁群岛,大部分都由环礁组成。

五、珊瑚礁海岸的环境与效益

1.科研意义

珊瑚礁是海洋的生物礁,礁顶位置在低潮面附近,其位置与年龄可作为地壳或海面升降运动的有力证据。如西沙群岛的永兴岛,珊瑚礁厚1251m,其底部最老年龄距今1700万年(中新世),再下为上元古代花岗片麻岩及其风化壳。表明在第三纪中新世之前,南海北部曾经是大陆—华南微陆块,以后才逐渐断裂下沉(珊瑚不断往上生长)成为海洋的。或对比古今珊瑚礁的分布位置,发现古生代珊瑚礁北界在75°~80°N,说明北美及欧亚大陆曾经向北漂移过。或根据珊瑚化石生长线,追溯以往地质年代每年天数,5亿年前奥陶纪,每年就有412天。

2.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

①岸礁有削弱波能及保护海岸作用;

②珊瑚岛上植物茂盛,鸟类繁多,鸟粪堆积磷矿多。新中国成立以来累积开采南海诸岛中的磷矿达100万t以上;

③珊瑚岛美丽海洋风光是良好旅游资源;

④珊瑚礁区鱼类、虾蟹类、海藻等资源丰富,是良好渔场;

⑤地质时代的化石珊瑚礁,蕴藏着丰富石油资源,是良好的储油层。目前世界上可采储量超过8000万t以上的大型生物礁油田就有12个,分布于伊拉克、利比亚、墨西哥、加拿大和美国。我国南海珊瑚岛礁内也埋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⑥珊瑚体具有较大艺术欣赏价值,可作为装饰品和艺术陈列品某些种属可以入药;

⑦珊瑚礁岛屿具有国防军事意义,常驻军成为海防重地。

六、生物海岸资源保护

加强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旅游资源开发结合,发挥生物海岸的社会效益;

进行红树引种工作,扩大红树林的覆盖率,充分改造红树林迹地;

加强我国南海珊瑚礁海区的开发利用和保卫工作。

很少有哪个省份像河北这样,执着于冰川地貌。从2021年新高考以来,每年均有涉及。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斗和U型谷是典型的冰蚀地貌,因冰斗底部高度与其形成时当地的雪线高度基本相当,故常依据不同时期冰斗位置来分析气候变化规律,用U型谷特征判断冰川活动期次和规模。图7为根据我国西北某山区冰蚀地貌特征而编制的模式化图(忽略局地因素影响)。图中冰斗①~⑧分三期形成,受外力破坏微弱,形态完好;F为断层,它改变了冰斗③和⑤的原始位置。

(1)判断各期次冰斗的先后顺序,并简述U型谷发育过程。

(2)结合冰斗和U型谷特征,阐释该山区的气候变化。

参考答案:

(1)冰斗形成的先后顺序:⑤⑥,③④⑧,①②⑦。(同期冰斗不分顺序)

U型谷发育过程:前期冰川规模较大,侵蚀形成了宽大U型谷A;后期冰川规模较小,冰川下蚀形成了嵌套在A中的较窄U型谷B。

(2)冰斗成层分布且基本完好(受破坏微弱),说明雪线逐期上升;两期U型谷前期宽后期窄,说明冰川活动规模逐期变小;因此,当地气候逐期变暖,冰川面积减小。

这组题不知被多少地理人叹为观止,至今仍是冰川地貌的典型例题。这道题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考查非常好,其出题者在我心中早已封神,膜拜!

为何河北省钟情于冰川地貌?不得而知。但是高山的条条白练,是地理出题人心中圣洁的哈达,她们不仅显示了千万年来气候的变迁,也深刻预示和影响着今天全球的气候。而哈达之下,神奇的地貌,更是地理人心中的圣土,向往而又敬畏。今天我们一起归纳总结冰川地貌。

冰川的形成及类型

冰川如何形成?冰川形成于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区域,是由终年不完全融化的积雪逐年加积,经不断压实、变质等过程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运动特性的冰体。

冰川越蓝,冰川就越古老。这是为什么?年复一年冰雪的累积,产生巨大的压力,使下部的冰雪不断压实,内部空气不断被排出。而波长较短的蓝光很难穿透冰川冰而最终被散射,看过去就像是蓝色的冰川,这和海水呈现出蔚蓝色的原因是一样的,这中间有一个科学术语,叫做瑞利散射。所以冰川越蓝,里面的空气就越少,证明冰雪越厚压力越大,其年代越古老。

冰川大致可以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

大陆冰架的边缘还有一些独特的冰川类型:

冰川消退后,冰斗内往往积水成湖,叫冰斗湖

冰斗

示意图如下,高考曾经考过的罗斯冰架,冰筏,就是这种。地理图文综合整理

山岳冰川有哪些类型?

悬冰川

冰斗冰川

山谷冰川

冰帽

虽然冰川形态多样,但其对地貌形成的原理类似。其作用下的地貌又如何?我们一起欣赏和分析冰川地貌吧

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可以分为冰蚀地貌和冰积地貌。

说起冰蚀地貌,我们得先知道冰川侵蚀作用:

这比我们常说的磨蚀和拔蚀多了研磨压碎和冰下融水侵蚀。

所以学生还需了解冰川的结构组成除了冰川和冰碛物之外,还有冰下河流、冰面湖/河等。这个延伸知识可以给学生补充下。

常见的冰川侵蚀地貌:

你能找到冰斗、刃脊和角峰吗?他们是如何形成的?

冰斗是一种三面环以峭壁、呈半圆形剧场形状或圆椅状的洼地。以冰斗湖为例:冰斗湖(拔蚀、冰斗后壁溯源侵蚀+冰斗底部拔蚀、磨蚀,使得底部拓宽加深,出口处形成向内侧方向倾斜的冰坎。当冰川消退后形成冰斗湖)

羊背石迎冰面和缓、光滑,常有划痕;背冰面陡,常有陡坎。对比下新月形沙丘(迎风面和缓,背风坡陡)和风蚀鲸背石(迎风坡受侵蚀坡度陡,背风坡和缓),是不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峡湾的形成过程

接下来,我们了解下冰积地貌。常见的冰积地貌:

冰碛丘陵的形态与展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冰体消亡前的冰川下地形或冰面起伏形态。

冰川终碛

我们看看这三种堆积地貌:

鼓丘:

鼓丘是由一个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数百米长的流线型小丘,是冰川前进过程中,底部砾泥物质翻越凸起的基岩后,冰川搬运能力减弱,砾泥物质堆积而成,下图为某地鼓丘平面示意图,闭合曲线为等高线(单位:米)。

1、塑造图示地貌形态的冰川前进方向为

A. 正北      B. 正南  C. 西北       D. 东南

2、该地最可能位于

A.东欧平原 B.辽东丘陵  C.东北平原 D.中西伯利亚高原

你们看看选啥? 1、D 2、A。

鼓丘的特点:

1、冰碛物组成的流线型丘陵,平面上呈蛋形(有时含有基岩核心)

2、大陆冰川中常分布于终碛堤附近

3、迎冰坡陡,背冰坡缓(冰缘地带搬运能力减弱,受阻时将底碛停积,越过障碍物将泥砾堆积于背冰面。)

4、含泥量较高

羊背石和鼓丘的对比:

终碛垄:

终碛垄的特点:

分布于冰川前缘地带,由终碛组成的弧形垄状地形;两侧不对称,内缓外陡;冰川前进时,有时也能形成终碛垅。(推土机前进,揉褶、逆掩断层发育,消退后终碛垄保存);可成组出现,反映不同时期或或不同发育阶段冰川的伸展范围。

冰水扇好理解:

冰水扇的特点:

冰水河流流出/切过终碛堤后,地势展宽、坡降变缓,冰水携带的碎屑物沉积形成顶端厚、向外变薄的扇形堆积体;多个冰水扇称为冰水平原;砂砾为主,向下游粒径变小,磨圆度显著变好;交错层理、水平层理发育。

再简单看看几种冰川微地貌:

蛇形丘:冰下隧道,水流搬运、堆积,沉积物堵塞河道,冰体融化,堆积物出露地表。冰水砂砾石、有一定磨圆度、交错层理、斜层理、水平层理。

冰砾阜:圆形/长形,冰水堆积地貌;冰水负地形(冰面河、湖)的冰水沉积物因冰体融化、沉积物倒塌堆积而成的正地形。大多分布于冰川作用前缘地带,大小不等、边坡较陡。

考考你:

冰砾阜的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地质作用

A.1次堆积作用 B.1次侵蚀作用

C.2次搬运作用 D.2次堆积作用

你选啥?(D。能说出哪两次吗?)

锅穴:埋藏冰块(死冰)融化后,原冰块上部和周围碎屑物质失去支撑、塌陷而形成的负地形。

最后说说冰缘地貌:

石海与石河:

石海:在寒冻风化作用下, 岩石遭受崩解破坏, 形成大片巨石角砾, 就地堆积在平坦的地面上, 形成石海。

石河由寒冻风化产生的岩块、岩屑,在重力作用下汇集到斜坡下的沟槽内,碎石沿沟槽缓缓向下移动,形成一条用石头填满的小河,故名石河。

冻胀丘:

生成环境:(多年冻土区地下水冻结膨胀,使地表隆起成丘状)

冬季土层自上而下冻结,体积增大,产生膨胀力超过上覆地层强度时,地表隆起形成。夏季冰层融化、冰丘消失,即一年生冰丘。

多年生冰丘常深入多年冻土层,规模大,数十米,面积数百平米。昆仑山地区为我国最大多年生冰丘区。气候变暖,地下冰部分融化,地表塌陷。

还有石环、冰楔等等,就不再一一详说了。冰川是一种独特的外力作用,其形成的地貌独特复杂;冰川对气候的变化更为敏感,所以对冰川的学习一直也是高中地理重要板块。考察频率高就不足为奇了。下面就近两年高考题做一小结:

(2021·河北·高考真题)冰川物质平衡是单位时间内冰川以固态降水为主的物质收入和以消融为主的物质支出的代数和,天山和阿尔卑斯山都是世界上典型的山岳冰川分布区,前者冰温(℃)恒为负,后者接近0℃,下表为两山区代表性冰川物质平衡情况,下图表示两山区冰川累积物质平衡年际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导致两山区不同坡向冰川物质平衡差异的主要因素为( )

A.到海距离 B.主导风向 C.冰川覆盖 D.山地坡度

2.1990年以后,两山区冰川的变化指示出( )

A.天山冰川消融量较大 B.天山冰川扩张更明显

C.二者的平均雪线高度都在上升 D.阿尔卑斯山冰川积累速度较快

3.影响两山区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的关键是( )

A.所处山体隆起 B.臭氧空洞扩大 C.全球气候变暖 D.山地林线上升

【答案】1.B 2.C 3.C

【分析】1.如表中信息所示,天山西坡冰川物质平衡值为正值,说明冰川增加,其主要与西风带来的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较多降水有关,阿尔卑斯山西北坡和东南坡物质平衡值为正值,冰川增加,应该是受西风带影响所致,因此导致其冰川物质平衡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主导风向,故B项正确;与到海距离、冰川覆盖、山地坡度关系较小,故A,C,D项错误。故选B。

2.由图可知,1990年以后,两山冰川平衡物质均呈负值,两山区冰川都呈减少趋势,也就是二者的平均雪线高度都在上升,故C项正确;天山冰川消融量较阿尔卑斯山小,故A项错误;读图可知,天山冰川在退缩,故B项错误;阿尔卑斯山冰川消融速度较快,故D项错误。故选C。

3.由图可知,.两山区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呈下降趋势,应该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减少,故C项正确;图示时段时间跨度较小,山体隆起不明显,故A项错误;臭氧空洞扩大对冰川变化影响较小,故B项错误;山地林线上升,是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的结果,不是导致其变化的原因,故D项错误。故选C。

(2022·辽宁·高考真题)一般情况下,气候寒冷期冰川范围扩大,海平面下降。在风力搬运作用下,我国北方某海岸在末次冰期中的相对寒冷期沉积了砂质沉积物,相对温暖期沉积了黄土状沉积物。下图为沉积剖面及其所在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推断剖面A→B→C层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大致经历了( )

A.持续上升 B.持续下降 C.先降后升 D.先升后降

5.砂质沉积物的来源主要是末次冰期的( )

A.海岸沙 B.河流沙 C.洪积物 D.冰碛物

【答案】4.C 5.A

【解析】4.根据材料信息可知,A→B→C沉积物由黄土状沉积物变为砂质沉积物再变为黄土状沉积物,砂质沉积物为寒冷的冰期沉积物,黄土状沉积物为温暖的间冰期沉积物,冰期气温较低,海平面较低,间冰期气温较高,海平面较高,所以A→B→C层形成过程中海平面经历了先降后升的变化,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5.据材料可知,在风力搬运作用下,我国北方某海岸在末次冰期中的相对寒冷期沉积了砂质沉积物,末次冰期中寒冷期气温较低,冰川扩大,海平面下降,海岸地区沙出露地面,受风力搬运作用影响,形成砂质沉积物,A正确;图文材料中并未提到该地有河流分布,且河流沙出露主要受河流水量和水位影响,与寒冷期海平面下降关系不大,B错误;洪积物主要分布于山麓等洪水多发区,海岸地区一般洪水发生较少,C错误;冰碛物主要分布在冰川活动较多的地区,海岸地区冰川活动较少,D错误。所以选A。

(2023·河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境内的阿尔泰山(下图阴影部分)绵延约500千米,最高峰为友谊峰,自西北向东南山体逐渐降低。晚更新世以来,受该山区雪线上升影响,第四纪不同时期冰川作用产生的冰斗、槽谷汇聚冰雪融水利大气降水,形成众多冰湖。在气候转暖、年降水量变幅较小背景下,1992-2013年山地各区域冰湖数量科面积均发生了变化(下表1和表2)。

表1:

表2

(1)概括该山区冰湖分布及变化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影响因素

(2)阐释冰湖变化对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答案】(1)特征:西北部的数量和面积均大于东南部;两地区的数量和面积都增加,西北部数量增加率大于东南部,面积增加率小于东南部。

因素海拔:西北部海拔高于东南部。降水:西北部受来自西风带带来水汽影响大,降水多;距海距离:西北部距海距离近;冰川:西北部冰川面积和数量多。

(2)有利影响:延缓了本地区水资源的亏损,增加了当地工农业用水量,有利于区域的发展。

不利影响:冰湖水量增加加剧了溃坝的风险(造成本地水资源流失),容易产生洪涝灾害,影响本地生命财产安全和工农业发展,使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下图为“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

(1)写出图中自然带II的类型,并简析其向南凸出的原因。

(2)根据右图中冰川、河流的分布,简述该局部区域的地势特征;结合地势特征,用曲线绘出虚线框内M河流域与N河流域的分水岭。

(3)分析右图中R处附近冰川较多的原因。

【答案】(1)类型:苔原带。

原因:受地形影响,地处山地,气温低

(2)地势特征:山地呈东北——西南走向;中间高,东、西低。

分水岭:

(3)靠近海洋,水汽在极地东风吹送下,受地形抬升,降雪多;纬度高,气温低,积雪消融少,积累多,冰川多;山谷发育,积雪易留存,冰川数量多。

【分析】本题以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为材料,涉及自然带类型、自然带影响因素、地形地势特征描述、分水岭的位置、冰川的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及原理,解答地理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科分析及阐释能力。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到,II自然带主要位于北冰洋沿岸附近,靠近极圈附近,其南部III自然带位于大陆内部,面积广大,为亚寒带针叶林带,II自然带应为苔原带,I自然带位于极圈以内,靠近极点附近应属冰原带。

向南突出的原因:从图中位置来看,该地位于东经60°附近,其植被带向南突出的方向,大致为南北方向;该地位于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附近,乌拉尔山大致呈南北走向,其海拔相对较高,其西侧为东欧平原,东侧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乌拉尔山较东西两侧海拔高,气温更低,因此其植被带发育为高纬度的苔原带。

(2)河流应由高向低流,河流的流向一般可判断地势的走向。从该地区河流分布来看,其东部河流向东流,西部河流向西侧流动,说明其地势中部高东西两侧低;从中部山峰高度来看,其北部山峰大致位于1200~1300米左右,其南部山峰大约为1400~1500米左右,中部地区南高北低。

河流应由高处向低处流动, M流域与N流域其支流的源头的中间地带应为山地分水岭,将中间地带连接成线,即为M河流域和N河流域的分水岭,如下图:

(3)从图中可以看到R地纬度较高,其北部靠近北冰洋,从纬度来看,该地位于极圈内部,受极地东风影响较为显著,北冰洋水汽在极地东风的吹送下向南运动,R地为乌拉尔山北部,受地形抬升影响,该地降雪较多。同时该地纬度较高,常年气温较低,积雪融化的相对较少,大量积雪易累积,易形成面积较大的冰川。从河流分布图可以看到R地附近河流众多,河流多从山谷流出,山谷发育较多,谷地受太阳辐射影响相对较少,其积雪更易储存,其谷地冰川数量较为众多。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图文地理

注:本文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应公众号命名规则要求,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更名为地理图文,谭老师讲地理更名为图文地理。

每日万余阅读总量

关注搜索地理词语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点赞分享在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