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理】为什么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暖流,而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却是寒流?高考地理中河流地貌知识点大汇总

推荐关注地理图文

专业高考地理备考

每日更新坚持11年

地理知识集合汇总

广义的西风漂流是指在盛行西风的吹送下海水自西向东大规模流动所形成的洋流。在北半球,西风漂流是日本暖流和墨西哥湾暖流的延续,分别称为“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由于这两股暖流的海水是从大洋西部的低纬度流来的,故属暖流性质。

在南半球,各大洋的西风漂流连成一起,形成了横亘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全球性环流,但其性质却为寒流,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环绕南极大陆流动的,而南极大陆是一个冰雪覆盖的大陆,气温极低,这必然会影响其周围水域的海水温度;二是从南极大陆上延伸出来的冰舌,进入海面后形成了漂浮的冰山,这些浮冰融化时吸收大量的热能,从而使海水温度降低;三是南极大陆的强劲而干冷的极地东风也加剧了海水的降温。

与河流相关的基本概念

流域:又称为供水区,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的总称,一般指地面集水区。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高地成为分水岭。

水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又称河系,它汇集全流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最终注入海洋,湖泊或消失在荒漠中。

影响流域面积大小的因素:地形地势(限制河床高度)、支流数目(影响汇水区域)、气候(降水影响河流流量)

水循环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影响蒸发的因素分析:(影响蒸发的因素主要是近地面)

气温:气温越高,空气分子越活跃,越容易逸入大气中,蒸发能力越强,反之越弱。 纬度低,气温高,蒸发强;天气晴朗,气温高,蒸发强。

风力:风力越大,气流运动越快,水汽越容易被带入大气中,蒸发能力越强,反之越弱。

日照时数:日照时数越多,蒸发面接受的能量越多,水分动能越强,水汽扩散加快,蒸发能力越强。

湿度:大气湿度越大,地面或水体当中的水不容易进入大气,蒸发越微弱。

可被蒸发的水量:实际蒸发量与当地可被蒸发量的水量多少成正相关,湿润地区可被蒸发量大,下垫面为沼泽、农田、湖泊海洋的地区,实际蒸发量大。

下垫面:城市中,植被减少,路面硬化和建筑增加,导致蒸发量减少,空气边干;修建水库,可使区域内蒸发量增加,继而使降水增加;植树造林可使区域内蒸发量增加。

蒸发结果:空气中水分增加,地面或土壤中水分减少。蒸发使表层海水盐度增加;干湿地区

植物蒸腾:水分从植物的上部分以水蒸汽状态向外散失的过程叫蒸腾作用。热带雨林蒸腾作用强,叶面大,蒸腾作用能够降低叶面温度,干旱地区,叶面小,防止过度蒸腾。

水汽输送:风的作用如:信风、西风、季风;还有海陆位置;地形的影响

降水:纬度、大气环流、地形、海陆位置、洋流、下垫面。

①纬度:赤道地区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降水多。

②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及移动、季风环流,低压湿润、高压干;西风湿润(温海洋气候)

③地形: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包括地形本身的影响和对暖湿气流的阻挡作用。迎风坡降水多。④海陆位置:距海越近,海洋水汽越多,受海洋影响程度越大。

⑤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⑥下垫面:下垫面水分的多少直接影响可蒸发水汽。从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向岸风)相对湿润,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离岸风)相对干燥。气流经过湖面、海面后,会增加湿度。

地表径流:河流可分为内流河和外流河,其功能主要有:供水(如农业灌溉、工业使用淡水作为冷却水)、航运、发电、养殖、旅游、防洪等。

侵蚀的方式

河流侵蚀其流经的岩石与沉积物的过程,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

1. 溶蚀作用:河水将岩石中的易溶矿物组分溶解,促使岩石被侵蚀,河道被破坏。主要见于由碳酸盐及其他盐类岩石组成的地区。

2. 水力作用:河水的机械冲击力导致岩石和沉积物遭受破坏。山区的石质疏松,河流急水冲入岩石裂隙并产生强大压力,促使河床岩石崩裂,河道破坏,改变河谷的形态。由松散沉积物构成的河岸,常因洪水的冲击而崩溃。

3. 磨蚀作用:流水以其携带的泥沙和砾石为工具,磨蚀破坏河床。对石灰岩组成的河床破坏最为显著。河水中的砂、砾还相互碰撞与磨擦,并变细、变圆。

侵蚀的方向

河流的侵蚀存在下蚀、旁蚀、溯源侵蚀三种趋向。

01

下蚀

下蚀又称为底蚀,指河水垂直向下侵蚀、加深河谷的作用。流水中急速旋转的涡流促使其携带的砾石像钻具一样作用于河底,河底被钻出一个个的锅穴。

入海的河流,其下蚀深度达到海平面时,河床坡度消失,流水运动停止。因此,海平面高度是入海河流下蚀深度的极限。海平面及由海平面向大陆方向引伸的平面,称为侵蚀基准面。

不直接入海的河流,以其所注入的水体表面,如湖水水面、主流的水面等为其侵蚀基准面,称为局部侵蚀基准面。

侵蚀基准面的高度并非长期固定不变。地壳的抬升或下降,或由于气候冷暖变化而导致的冰川范围扩大或缩小,均可造成海平面升高或降低,改变侵蚀基准面的高度,强化或弱化河流下蚀的能力,并使侵蚀与沉积的关系发生转化。

流水从悬谷下泻,流经软硬相间的岩层,或流经倾角平缓并向上游倾斜的岩层时最易形成瀑布。瀑布一旦形成,其下蚀便极为强烈。在瀑布跌落处常形成深潭。由于水力的冲击和漩涡水流的掏蚀,掘掉瀑布陡壁下部的软岩层,使上面突出的硬岩层失去支撑而崩落,导致瀑布向上游方向后退。

美国纽约州西边的尼亚加拉大瀑布,落差达57m,每年后退约0.3m,3万年来共后退10.4km。

我国的黄河壶口瀑布,平均每年后退5cm。

我国最大的贵州黄果树瀑布,流水从75m高处流下,景色十分壮丽。

02

旁蚀(侧蚀)

河水冲刷河道两侧以及谷坡,使河床左右迁徙,谷坡后退,河床及谷底加宽的作用。

(1)旁蚀的原因

① 弯道离心力

流水通过弯道时,因惯性作用而产生的离心力。在河流的弯道部位,最大流速偏向凹岸。这时,水体涌向凹岸,不但导致最大流速向凹岸偏移,而且使凹岸水面抬高,凸岸水面降低,引起水流从凹岸向凸岸流动。

在弯道流水断面的垂线上,水质点的流速随深度而减小,故垂线上各点的离心力在表层最大,向下逐渐减小。

在水体上层,离心力大于横向力,合力向右,水质点向右移动;在水体下层,离心力小于横向力,水质点向左运动。横向力和离心力只是在中偏下的水体部分达到平衡,这样便出现弯道环流。

在平面上,河流的主流线偏向凹岸,水体呈螺旋式前进,使凹岸侵蚀,侵蚀下来的物质向凸岸搬运,随着底流流向表层,能量逐渐减弱,所携带的物质便在凸岸堆积。

② 科里奥利力效应

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下,水体运动的方向在北半球恒偏向前进方向的右侧,在南半球恒偏向前进方向的左侧。

在河流弯道处,离心力p与科里奥利力F同时作用,河道右弯,离心力p与科里奥利力F二力方向一致,对凹岸的侵蚀力增强;如河道左弯,则离心力与科里奥利力方向相反,二力相互作用,抵消部分作用力,对凹岸的侵蚀力减弱。

此外,凹岸的最大侵蚀点和凸岸的最大堆积点并不是在水体的顶部,而是偏于前方。这样,随着弯道环流作用,不仅弯道幅度会逐渐增大,而且弯道位置也将朝前进方向迁移。

(2)河床的变化

由于旁蚀作用,河床将发生下列变化:

第一,弯道凹岸的河底由于旁蚀作用,河床将发生下列变化,弯道凹岸的河底加深扩展,尤其在弯道的下游前缘表现最为强烈。

第二,凹岸因其下都被掏蚀,上部崩塌,可形成悬崖,凸岸则变成平缓的堆积滩,故弯道横截面形态不对称。

第三,由于凹岸不断加深扩展,并向下游方向移动,凸岸的堆积滩不断增大,也向下游方向移动故河流弯道在三度空间上的变化是垂直下蚀、横向旁蚀、弯道向下游迁移。其结果是使河床呈弯曲状不断向下游方向迁移。

河床的上述变化改造着河谷的形态。

早期河谷狭窄,横剖面呈“V”字形,河谷两侧有连续的山嘴。

中晚期,随着弯道的发展,谷坡不断后退,山嘴被削去,形成平坦而宽阔的槽状谷底,堆积体逐渐扩大并连成片,河谷的横剖面变成“U”字形。

晚期,河谷会演变成碟形。此时,谷底会朝冲积平原转变。

认识河床弯道演化的历程,对于规划沿河码头、桥梁、道路以及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自由河曲

在平坦宽阔的冲积平原上流动的河流,其弯道的演化进程自由而充分,这种河流弯道,称为自由河曲。自由河曲中,河弯曲折的地带,称为河曲带(meander zone)。随着河湾的演化,河曲带加宽,河道长度增大,河床坡度减小,流速减低。

洪泛期,水流能冲破河弯颈部,取直道前进,造成河道的截弯取直。河道截弯取直以后,原来的河弯被废弃,堵塞成湖,称为牛轭湖(oxbow lake)。我国长江中下游自宜昌以下,发育有很好的自由河曲和牛轭湖。从湖北石首至湖南岳阳之间直线距离仅87km。但河道长度竟达到240km,沿线有许多牛轭湖。在这一地带,最近的截弯取直发生在1970年7月19日,河水冲决了六合垸河弯颈,使原来20km的河道缩短为不到1km。

03

溯源侵蚀

是一种从源头、河口或瀑布开始,向上游侵蚀的流水侵蚀作用。是下蚀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

(黄土地区的溯源侵蚀)

成因:河口地段由于侵蚀基准面的下降,可以引起河流下切,产生溯源现象。所以侵蚀基准面变化是引起溯源侵蚀的最主要原因。

溯源侵蚀加剧的原因:

自然因素主要有降雨增加、土壤松散、植被覆盖率低等,除此之外还受地形影响。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过度的工程建设和城市发展、不合理的工厂选址和没有沟道防护措施的城市排洪排污。

演化过程

1. 源头的溯源侵蚀过程

从时间顺序上来讲可划分为水力冲刷、水力重力共同作用、重力侵蚀三个阶段。

沟头上方汇集的径流直接冲刷造成了沟头的迅速延伸,径流在沟边附近的裂缝、陷穴处下渗,从而导致沟头受水力重力共同作用而坍塌、滑落与沟头前进。

2. 瀑布的溯源侵蚀过程

瀑布从峭壁上流下,对下侧岩层造成侵蚀,就会形成较深的水潭。同时瀑布底部的水流漩涡或砂粒对周围岩石发生侵蚀,峭壁下部出现较大的侵蚀空间。上部悬垂的岩石在重力作用下,最终发生坍塌,导致瀑布不断向后推移倒退。

3. 河口的溯源侵蚀过程

由于斜坡上沟谷下段的水量大于上段,侵蚀作用也大于上段,出现了水蚀凹地(图中a、b),凹地的形成使河谷纵剖面变陡,因而流速变大,使水流下蚀更为剧烈,且集中在坡度最陡的凹地的上段,结果使b逐步移动到b1、b2……

不利影响与对策

【不利影响】

①溯源侵蚀使谷地向源头方向伸长,成为黄土区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黄土高原某些沟谷源头一次暴雨即可前进数十米,因为黄土土质松散并多节理,降雨后沿冲沟向上侵蚀。

②对土地、村庄、道路、民居和工厂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③发生在源头的溯源侵蚀会造成河流袭夺,导致被夺河水量减少,泥沙淤积堵塞。

(溯源侵蚀引起的河流袭夺)

【应对措施】

①在沟头上方来水方向修筑涝池或涝池群拦蓄地表径流。此外还有蓄水堰、沟边防护埂、防护墙等措施来蓄存或分散径流,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达到巩固沟岸的目的。

②其次是沟底修筑沟底谷坊,抬高侵蚀基准面,防止沟床下切。在条件允许、经济可能的情况下,要选取合适的沟底地段安排淤地坝和引洪漫地,使泥沙就地拦蓄,削减洪峰,调节径流。地理图文综合整理

知识联系拓展

1. 溯源侵蚀、下蚀、侧蚀的区分

2. 在河谷发育初期,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形成“V” 型谷;在河谷发育中后期,以侧蚀为主,河谷比较宽,形成“U”型谷

河流袭夺

自然界中,相邻几个水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总有一个水系发展成为主水系。若其侵蚀活跃,下切较深,使其支流的溯源侵蚀和侧向侵蚀也较为强烈,甚至切穿分水岭,夺取分水岭另一侧位置较高河流的河源段。

河流袭夺前后示意图

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由新构造运动等非河流因素引起的河流袭夺,称为被动河流袭夺。别称:河流抢水(这样一说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普遍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①并吞袭夺:指两条顺向河沟或河谷之间的袭夺,多发生在侵蚀轮回的早期。随着沟谷的并吞,许多小沟道合并成少数河道,河网密度变稀,干流壮大。

②溯源侵蚀:由此引起的河流袭夺,常见于两条流向相背或相互垂直的河流之间,发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条河流的河谷岩层较另一条容易侵蚀下切;一条河流的坡降较另一条为大。

河流溯源侵蚀

河流溯源侵蚀示意图

③侧向侵蚀:该类型的河流袭夺,常见于蚀积平衡的河流,河道以侧蚀作用为主的地方。

河流侧向侵蚀示意图

④地下袭夺:常见于高出河流基准面的石灰岩或其他可溶岩分布地区,表现为位置较高的河流通过地下通道流入位置较低的河流。

河流袭夺的影响:

河流袭夺后,夺水的河流为袭夺河,被夺水的河流为被夺河。被夺河的上游因发生袭夺,会在原沟谷的基础上发生侵蚀形成反坡,在反坡上会发育形成反流河,即改向河(它可以反映河流发生袭夺时间的长短);被夺河的下游因上游被截,称断头河。由于水量减少,断头河水流与原来形成的谷地规模很不相称。并且,由于源头被截,水量减少,断头河流速变缓,搬运能力降低,泥沙大量堆积,堵塞水流,往往形成一些小的沼泽或湖泊。

改向河与袭夺河间,河流出现近于垂直的不自然转弯,这里的河湾称袭夺湾。袭夺河的河床位置较被夺河为低,袭夺后在袭夺弯附近的流水常有明显的落差,此段流水称为跌水。跌水随时间推移会不断向被夺河上游后退,并下切河床形成河流阶地或谷中谷地形。

断头河与改向河之间,由从前的河谷变成了分水高地,保留有原来被袭夺河的冲积物和谷地形态,地面开阔,称为风口。

专题设计:

1.掌握流水作用的影响因素

2.把握主要的河流地貌特征

(1)河流峡谷 (2)河曲地貌 (3)河漫滩 (4)河流阶地地貌 (5)三角洲地貌 (6)其他地貌

[例] (2019·益阳模拟)河流阶地主要分为基岩阶地、堆积阶地和基座阶地。完全由基岩组成的阶地叫做基岩阶地,也叫侵蚀阶地;完全由河流沉积物组成的阶地叫做堆积阶地;下部为基岩,上部为河流沉积物的阶地叫做基座阶地。下图示意黄河中游某河段河谷横剖面,该河段西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阶地T1、T2、T3、T4。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属于基岩阶地的是(  )

A.T1 B.T2 C.T3 D.T4

(2)据图判断,黄河该河段(  )

A.流向是自北向南

B.流向是自西向东

C.东岸是曲流凹岸

D.西岸是曲流凹岸

(3)河流下切作用最弱的时期是(  )

A.T1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3形成时期 D.T4形成时期[答案] (1) D (2) C (3) A

[解析] 第(1)题,据材料知,基岩阶地也称侵蚀阶地,指阶地表面由河流侵蚀而成,完全由基岩构成。据图可知,T4阶地仅覆盖薄层黄土,黄土不是冲积物,而是风积物,未发现砾石层,为侵蚀阶地即基岩阶地。T2和T3阶地存在砾石层,为基座阶地。T1阶地完全由砾石层覆盖,为堆积阶地。第(2)题,黄河中游整体流向为自北向南,但具体到某一河段则不一定符合。据图无法判断该段河流流向;只能依据两岸阶地分布不对称的特点,发现河流西岸存在阶地分布而东岸没有,由此推断河流西岸为凸岸,东岸为凹岸。凸岸流速慢,以堆积作用为主;凹岸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不利于阶地的形成和发育。第(3)题,河流下切作用强,就可能切穿基岩,形成基座阶地或基岩阶地。而堆积阶地的形成主要得益于流水的侧蚀和堆积作用。由此可见河流下切作用最弱的时期也就是T1形成时期。

[增分指导]

全面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发育

1.掌握流水作用的影响因素

(1)流水侵蚀作用的影响因素:

径流量、地表起伏、河道落差、流速、地表性质、植被覆盖状况。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影响因素:

必要条件

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差异);地形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地壳抬升(下降)、地形条件、水域环境(海浪、洋流)→沉积环境(沉积空间)

区域差异

不同位置的堆积物、流速减慢的原因、沉积环境的差异,故堆积地貌形成的位置、形态存在差异

2.把握主要的河流地貌特征

(1)河流峡谷:多位于河流中上游,多因地壳上升、岩层断裂、经流水长期下切侵蚀而成。

(2)河曲地貌:一般出现在地形平缓、侧蚀作用强的区域。但山区的河曲地貌形成过程如下:平缓侧蚀河曲,或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后板块挤压地壳抬升,高差增大下蚀作用加强,深切形成“V”形河曲。

(3)河漫滩: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称为河漫滩。

(4)河流阶地地貌

形成

河流阶地是常见的河流地貌之一,是由河流作用形成的沿河分布的阶梯状地形。阶地是在地壳抬升,河流下切过程中形成的。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形成宽阔的谷地或平原(河漫滩或河床)。构造运动或气候剧变的上升期,河流以下切为主,原来的谷地或平原被抬升成为阶地面,如果这一过程多次反复,在河谷的横剖面上便可出现多级阶地

特点

先形成的阶地地势高,年代早,新形成的阶地地势低,年代新;只发生侵蚀而没有产生沉积物堆积的阶地为侵蚀阶地,完全由沉积物堆积形成的阶地则为堆积阶地

(5)三角洲地貌

①成因:位于河流入海口,因河床展宽、地形平坦、流速减慢、海水顶托、泥沙堆积而成。

②面积大小变化原因:

泥沙来源;海平面变化→海岸线变迁(三角洲面积增大,海岸线前进,陆地面积增大,海平面下降;面积减小,海岸线后退,海水倒灌,陆地面积减小,海平面上升)。

(6)其他地貌:河流出山口处形成的冲积扇;中下游地区形成的冲积平原;河口处形成的沙洲(或冲积岛)。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图文地理

注:本文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应公众号命名规则要求,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更名为地理图文,谭老师讲地理更名为图文地理。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