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子農場/從洪根深看高雄藝術發展困局

过去几年来,台湾最大的文化事件都发生在高雄。文化部重金支持的文化科技大会、吸引数万人的巨星演唱会、世界顶级的艺术展,从通俗到高端,各种指标性的文化活动都选择在高雄举办。

那时候,高雄曾被说成是文化沙漠。30多年前,洪根深和几位艺术家跳出来说,文化没有沙漠,有文化的地方就是世界的中心。那之后,高雄陆续有了高美馆、卫武营、驳二,一路高歌猛进到今天,成了南方的艺术首都。

今天,洪根深已经是台湾艺术史的一部分,他引发高雄对自身「艺术主体性」的思考,故乡澎湖也为他设立了「洪根深美术馆」。不管在高雄或澎湖谈起洪根深,人们都习惯用「艺术家洪根深」、「艺术运动者洪根深」、「艺术教育家洪根深」这三个身分来理解他。

作为艺术家,洪根深是台湾现代水墨艺术的开拓者之一。他的「高雄黑派」风格,以黑色和深刻的笔触描绘出台湾南部在工业化过程中孤寂、疏离的一面,让黑色成为高雄艺术的代表色。

除了是艺术家,洪根深也是一位艺术运动推动者。他参与创建高雄市立美术馆,还长期支持现代艺术运动,让高雄逐渐建立起艺术氛围和环境。

而作为艺术教育家,洪根深将自己对艺术与土地的热情传递给年轻人。他在高雄中学和高雄师范大学任教期间,坚持以批判性思维与实验精神启发学生,让他们从社会、历史和土地的角度理解艺术。

然而,现在高雄的艺术正面对着三个困局:

一、缺乏对当地艺术家作品的评论与推广。高雄当地鲜少撰写深度的评论文章来记录和介绍本地艺术家,许多出自高雄的艺术家,即便在外地受到赞赏与关注,却在自己的家乡未能得到同样认可与深入的艺术探讨。

二、高雄人不太收藏高雄艺术家的作品,这一现象进一步影响了在地艺术创作者的成长。收藏,是一种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认同与支持。然而,高雄的藏家对当地艺术家作品的支持却兴趣缺缺,使得高雄艺术家往往不得不转向台北和国际市场寻求机会。

三、年轻一代艺术家逐渐失去对土地和文化的历史记忆,这一问题让高雄的艺术未来变得更加脆弱。随着时代推进,年轻一代艺术家因城市化影响而日益疏离于土地的记忆和历史文脉,对高雄历史、社会意识的认识逐渐模糊。

以上这三个挑战其实互为因果。艺术家如果不关心自己的土地与生活,自然引不起这土地上人们的关注,没有关注就没有共鸣和支持。以上三者也很自然的构成负循;但是反过来说,如果高雄的艺术家和评论家和收藏家改变过去的态度,开始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土地与独特性,也许整个局面就会大大不同。

洪根深的创作根植于澎湖和高雄的风土人情,并以独特的「黑派」风格记录了高雄的社会转变。

最近,台湾创价学会第三度邀请洪根深举办「立命‧玄武 洪根深80水墨创作展」,并出版研究专书,共同建构台湾美术百年史,也做为他的80岁礼物。自1973年首次个展之后,50多年来,他在艺术家、艺术运动者和艺术教育家这三个身分之间不断穿梭,已经活成了三个人。

三个洪根深,除了建构了高雄的艺术史,也让我重新思考高雄艺术目前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