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大计划 喂学术界吃威而刚
这个消息,不仅把台大搞得灰头土脸,教育部更口口声声要追究「顶大计划」的执行成效。教育部如果真的有心于此,我倒很乐于提供一点线索。
台湾大学教育学程中心曾派一个研究团队赴日本京都大学、大阪大学和东北大学考察,希望了解日本何以能产生出22个诺贝尔奖得主。其访视成果报告指出:这几所大学的共同特色是坚强的研发基础架构。他们通常都是一个资深学者长期专注要解决某一重要的学术问题,带领一批学生在做研究。为了要解决自己所关切的问题,他们大多会自行设计并组装研究仪器,而不是去买市面上已经量产的贵重仪器。譬如大阪大学的「核子物理研究中心」,自许要以原创性研究成为该领域的领导者,自行研发举世无双的研究仪器设备,使得国内、外的学者要进行相关的尖端研究,都必须到此中心来「蹲点」。
只短暂拉擡世界排名
遗憾的是:教育部在推出「顶大计划」之初,并不了解如何培养这种「扎寨深耕」的研究传统,也不知道如何评鉴学术研究的成果;从更早的「追求卓越」开始,便在几位「学阀」主导之下,砸下大把银子,假「学术自由」之名,听凭各大学自行提出申请计划。后来更搞出一套SCI和SSCI的评鉴制度,使论文发表成为台湾学术界的「新八股」。
久而久之,国内学术界开始流行「轻、薄、短、小」的论文,大家拉帮结派,组成「研究团队」,争取国家经费,购买贵重仪器,鼓励研究生在国际期刊上找「热门议题」,套用现成的研究典范,作「后续增补」型的研究。再用轮流挂名的办法,冲高论文发表数量。这种作法,有人美其名曰:「游牧型」研究。
学术研究要想有所突破,必然须要学者以「生死与之」的精神,作长久的「深耕」。所谓「游牧型」研究,充其量只是「顶大」教授在利用聪明学生的廉价劳力而已,试问:一个教授的研究议题跟着研究生的论文主题跳来跳去,他在学术上怎么可能有所突破?因此,「顶大计划」之执行,就像是在喂学术界吃「威而刚」,最初几年,确实发挥拉擡名次的作用;但最近5年,在少子化冲击下,研究生人数快速减少,所谓「顶尖」大学的世界排名也不升反降。教长和校长们纷纷以「不要太在意排名」、「别人进步更快」等托词自我安慰,其麻木不仁,令人叹为观止!
未打造出世界级大学
有人问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其国家成功的秘诀。拉宾简洁的回答:「因为我们有7所世界级的大学!」台湾学术研究「追求卓越」的计划已经执行完毕,教育部两期「顶大计划」也已经接近尾声,我们不仅没有「打造」出任何一所「世界级的大学」,反倒爆出台大「领导课程」登山募款的闹剧。这种课程培养出来的「菁英学生」,真的能够带领国家走向成功吗?(作者为国立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