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历史经典瞬间,渡江战役中的“背影小姑娘”,记者苦寻49年

渡江战役是继三大战役之后,对于解放全中国有着重要战略意义的一次战役,解放军部队能够顺利渡过长江天险,离不开当地老百姓的支持和帮助。

在渡江战役正式打响时,战地记者就用照相机定格了一个经典的场景:

一位姑娘摇着船桨,载着满船的解放军战士,向着对岸坚定的前行。

这位“背影小姑娘”究竟是谁?战地记者一直在苦苦追寻。到最后,“背影小姑娘”的真实身份能够浮出水面吗?

1945年发起内乱时,蒋介石所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一定不会想到,失去了人民群众支持的他们,就如同失去了在中国持续发展的根基。终有一天,他们会成为解放军的手下败将。

随着辽沈、淮海和平津战役的结束,国共两党在解放战争中的结局几乎已成定局。

中原大部分地区早已被掌握在解放军手中,蒋介石只能带领着国民军队仓皇南下,依靠长江争取一点喘息的机会。

在国民党内部的会议上,蒋介石指出,短时间内统一全中国的任务,目前来看是无法实现了。

不过,他们可以以长江为界限,与共产党分地而治。

简言之,蒋介石想要把长江以南的地区变成国民党的天下,并以此为据点,逐渐蚕食长江以北的解放区。

对于这一分裂中国的行为,我党显然是不会接受的。

所以在国民政府发出了和平谈判的邀请之后,我党一边接受邀请,一边开始紧锣密鼓的准备渡江战役。

之所以会接受邀请,是因为考虑到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人民群众都长期遭受战争的迫害,我党想要将大家解救出战争的水火之中。

虽然对国民党早已失去了幻想,但我党还是愿意做出努力,尽快把和平的生活状态还给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当然,做两手准备,这也是防止蒋介石突然翻脸。毕竟背信弃义之事,蒋介石也不是第一次做了。

而在准备渡江战役的过程中,长江沿岸地区的老百姓对解放军提供了大力的支持。

经过了漫长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老百姓早已经心知肚明,只有解放军才能够带领大家走向新生活,只有共产党才能够让大家实现翻身做主人的愿望。

人民群众的喜恶都是非常直接的,谁能让人过上好日子,他们就愿意坚定不移的拥护谁,支持谁。

长江沿岸一个村庄的村长找到解放军队伍的首长,对他说:

首长没有想到,乡亲们对渡江战役竟然如此支持。

不过,共产党军队的原则就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所以在这件事情上,他拿不定主意,还得请第三野战军的总指挥粟裕大将定夺。

当时,东北、华东和中原野战军,全部都集结到了长江北岸。

其中,东北野战军变为了第四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变为了第三野战军。而中原野战军则被改编为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是这次渡江战役的主力部队,粟裕大将也是最高指挥官。

他说:

军民鱼水情,解放军和老百姓永远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是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人民才会出现的美好局面。

沿岸地区的老百姓知道将士们愿意让自己加入,每个人都非常积极。

当地的青壮年劳动力几乎全部出动,开始在长江以北地区修筑各种战争工事,并且开始紧急制造船只,为渡江战役做准备。

同时,他们还会来往运输粮食、武器、工程原材料,大家齐心协力,工作效率极高。

当解放军将领想要付给老百姓酬劳时,没有一个人愿意接受。他们说:

他们只愿意接受伙食补贴,除此之外一分钱也不愿意拿。

也正是因为老百姓们的无私付出,一艘艘船只才能凭空出现,解放军才能有丰沛的后勤资源,部队行动才能得到这么大的支持。

后来毛主席在评价渡江战役的时候,也着重提到了人民群众在这场战役当中的贡献。如果没有军民团结一心的力量,我党又岂能在短时间内占据解放战争的主动呢?

后续谈判的形势发展,果然不出我党领导人早先所料。国民党反动派在谈判桌上公然翻脸,没有在解决中国问题的实际层面上给出任何诚恳的态度。

既然谈判无法进行,那这场渡江战役则避无可避。

1949年4月20日,反动派政府代表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

也是在这一天,严阵以待了许久的解放军部队正式接到命令,向长江对岸发起进攻。

“百万雄师过大江”,这场解放战争中英雄的战役,注定被载入史册。

在战斗正式打响之前,不少沿岸的乡亲们找到了解放军部队。他们说:

乡亲们其实知道,跟着解放军一起参与渡江战役,就一定会承担受伤乃至牺牲的风险。

可是在如此关键的时刻,英雄的中华儿女,谁都不愿意当缩头乌龟。

如果他们的付出能够为战争胜利增加那么一点儿概率,他们都会感觉非常值得。

从大局来考虑,若是解放军队伍有当地老乡的带路,那么进展必然会顺利许多。因此,许多民工和民兵又加入到了护送解放军队伍过江的行列当中。

1949年4月22日傍晚,又一批解放军队伍准备奔赴战场。而护送大部队过江的老乡,也在一旁随时待命。

当时新华社的高级摄影记者邹建东先生,在部队当中承担着战地记者的职责。他拿着自己手中照相机,定格了不少渡江战役开打之前的经典瞬间。

他环顾四周,发现有一些年轻的小姑娘也加入了护送队伍的行列。

她们青春的脸上浮现着名为希望的光芒,她们的双眼炯炯有神,她们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就像个真正的战士一样,勇敢的奔赴战场。

看着这些年轻的力量,看着人民群众和解放军战士互相叮嘱的场面,邹建东心中十分感慨。这样和谐的场面,只会出现在共产党军队和人民群众之间。

他突发奇想,想要用镜头记录下这些感人肺腑的时刻。所以他拿起手中的照相机,把镜头对准了其中一位小姑娘,想要抓拍下这生动的一刻。

当时小姑娘背对着镜头,正在划船,微风吹拂着她的衣角,让她的背影看起来看起来如此震撼。而在这艘船上,许多解放军战士正襟危坐。

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要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的胜利而奉献一切。

船上的一位老班长看到了邹建东手中的照相机,便对那位划船的姑娘说:

在“背影小姑娘”来不及反应之前,邹建东已经将这个经典的场面定格了下来。

即使照片上呈现的只是一个姑娘的背影,但观众还是能够看到这其中蕴含的深深团结和军民感情,能够体会到艰苦朴素的劳动人民对于革命的付出和贡献。

小姑娘一直生活在江边的农村,从来没有见过照相机,也从来没有照过相。她好奇地盯着邹建东手中的照相机,不好意思地提出了一个请求:

能够参加渡江战役,这是件多么光荣的事情。她也想用一张照片,来为自己留个纪念。

邹建东回答说。

不过,在那个信息交流相对闭塞的年代,寻找一个身份不明的姑娘,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背影小姑娘”划着船桨,带着解放军一起往对岸去了。而邹建东则继续履行自己的工作任务,和大部队一起南征北战。

邹建东尽管还记得小姑娘的面容,可他们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

他始终牵挂着这件事情,也希望自己有机会履行承诺,把照片送给“背影小姑娘”。可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任凭他怎么寻找,也得不到丝毫的线索。

个人的力量太过渺小,即使邹建东的人脉资源丰富,他也没有办法实现这个找到“背影小姑娘”的心愿。

难道,他要带着这个遗憾走到生命的终点吗?邹建东每每想到这件事,只觉得心情十分低落。

就这样,时间过去了49年,当年意气风发的邹建东先生也变为了一个老人。

在1998年,国家开始筹备纪念渡江战役胜利50周年的影片,主创人员找到他,希望能够在影片当中使用他当年拍下的一些经典照片。

这部影片名叫《风雨钟山路》,主创人员特意提到,“背影小姑娘”的那张照片一定要展示出来。可如果能够把主人公找到,这件事情岂不会更加圆满?

主创人员的想法,正好与邹建东先生的想法不谋而合。他希望能够借助团队的力量,更靠近一点自己的心愿。

而主创团队的执行力也非常强,他们借助拍摄影片的机会来到了长江北岸地区,找到了当年帮助解放军渡过长江的村民们生活的村庄。

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一位有着渡江经历的阿婆。可这位阿婆拿着那张“背影小姑娘”的照片,仔细端详了良久,然后告诉他们:

好不容易找到的线索,就这样断掉了。

他们非常失望,但又不能继续灰心丧气下去。找人这个任务,还得继续。

就在众人苦恼之时,一位名叫董小妹的人联系了电视台的工作人员。

她说:

董小妹的母亲名叫颜红英,当年也参加过渡江战役。她说:“小时候,我妈总会给我讲她那个年代的故事。

她说有人拿着相机给她拍了照片,还要把照片送给她,可惜后来没再见面,她也没看到自己的照片。”

董小妹的说法,倒是跟邹建东先生提到的那个承诺不谋而合。难道,“背影小姑娘”真的出现了?

过了两天,董小妹带着妈妈颜红英来到了电视台,颜红英自己看到了照片。

她激动地从椅子上站起来,用手指着姑娘的背影,眼眶通红地对身边的人说:“没有错,那就是我,那真的就是我呀!”

接下来进行的,就是细节核实的工作。

颜红英对着大家讲述了当年的故事,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49年,可她对某些场景还是记忆犹新。

她说:

此时远在北京的邹建东,也知道了颜红英的消息。他也在等,等着组织上核实身份以后,能够与当年的小姑娘再相见。

1999年,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颜红英来到了北京,见到了邹建东。

时隔50年,他们再次相见,二人都非常激动。虽然颜红英已经青春不再,但邹建东似乎还是能从记忆里找到与面前之人重合的影子。

他拿出了这张照片,郑重其事地交到了颜红英的手中。一场50年前的约定,到今天终于圆满履行。

结语:

颜红英所代表的,是全力支持人民解放军解放事业的群众形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我军深受人民群众的信任,也始终把群众放在第一位。

“背影小姑娘”,记载的不仅仅是渡江战役的经典瞬间,更是为人称道的中国军民鱼水情,是一段永远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