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最让人心疼的城市,曾为国家倾尽所有
提起东北,你的第一印象会是什么?在对外形象上,东北总是“俗”得理直气壮,就连官方宣传片也玩“土味”,点名哈尔滨文旅魔性的宣传片《我姓哈》。
但其实,东北大地拥有无数震撼的风景。它们的美丽可以比肩全球,它们过往的功劳同样可歌可泣。
在小兴安岭深处,就藏有这样一处宝地。它是中国最大的森林城市之一,号称“中国林都”;它还曾是咱们国家森林工业的摇篮,新中国的基建少不了它的助力。
它是黑龙江省的伊春市,小兴安岭腹地的森林之子,静静地躲在喧闹的互联网背后,宁静、冷艳又率真。
林都荣耀,基建“大功臣”
这是全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城市之一,森林覆盖率足足有83.8%。300多万公顷的大森林,孕育了1390多种植物,300多种野生动物[1]。
像五营的原始红松林,已被联合国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是现存亚洲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红松原始林,号称“红松故乡”。
清晨,伊春市小兴安岭丰林自然保护区红松林被晨雾笼罩 / 图虫创意
但你可能想象不到,如今林海无边的伊春,曾经是共和国森林工业的长子。
曾经的漫长岁月里,伊春只有一望无际的林海。伪满时期,这里只有7000多人。1948年,为了支援全国解放战争,1万多名采伐队员挺进小兴安岭,拉开了伊春林区开发的大幕[2]。
由此,一座林中小城在无边绿浪中兴起,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1954年到1960年,伊春的迁入人口高达30万。到1960年末,正值林业发展黄金时期,伊春的人口已达51万人,约为1949年的18倍[2]。
1951年新建的伊春工人俱乐部热闹非凡 / Wikimedia Commons
伊春的一切,都是因林而生,因林而兴。
建国初期,木材是极其重要的战略物资,修建房屋、铁路、桥梁,都少不了木材的身影。正是伊春,为新中国初期的基础建设提供了大量建筑材料。国家初期建设所需的木材,有近十分之一来自伊春林区[3]。
大名鼎鼎的“新中国十大建筑”,如人民大会堂等,都使用了源自伊春的木材。此外,1977年落成的毛主席纪念堂,在建设中也使用了来自伊春的红松木。
小小的伊春还创下多个“第一”:第一个国有森林工业局、林业实验局在伊春建立;全国第一张硬质纤维板在伊春生产;新中国第一代林业工人队伍在伊春诞生[4]。
从1948年伊春开发之始算起,70余年的时间,伊春累计为国家提供优质木材2.7亿立方米,累计上缴利税、育林基金等近70亿元,是响当当的初代基建功臣[5]。
行驶在伊春市国有铁路——南乌铁路上的货运列车 / 图虫创意
20世纪后半叶的伊春,还有专门服务于林木运输的“森铁”,各个森工分局基本都有自己的铁路线、自己的机车和自己的森铁职工。
60年代鼎盛时,伊春有森铁2700多公里、机车230多台、车辆5000多辆[2]。要知道,1957年到1965年的中国,全国新增铁路营业里程总共才7600多公里[6]。
但资源再丰富,过量开采也会枯竭。木材曾是伊春发展的原点,但也是衰落的痛点。
壮士断腕,林都“变形记”
经过多年的高强度开采,原本最唾手可得的森林资源,竟然也所剩无几。
曾经最不缺木材的伊春,也面临“无林可采”的尴尬。1953年,伊春的活立木总蓄积量还有4.28亿立方米[7],到1999年只剩下2.3亿立方米,几乎少了一半[8]。
不出意外,当第一批资源枯竭城市的名单发布出来时,伊春赫然在列。
因高强度砍伐木材,活立木总蓄积量减少一半 / unsplash
此外,伊春的发展模式也优势不再。曾经的计划经济时代,为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伊春的政府和企业高度合一,走的是林业优先的路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政企不分”模式已经变得捉襟见肘,经营方式过于粗放、竞争力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开始逐渐暴露[5]。
“一企独大”的局面,客观上也导致了“一木独大”的尴尬。1999年,以木材生产、加工、家具制造为主的林产工业产值,依然高居整个地区工业总产值的近三分之二[9]。
伊春地区是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林产工业产值占整个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相当高 / 图虫创意
在这个千禧年的前夜,全国人民沉浸在对新世纪的期待中时,伊春的日子并不好过。
纵观整个90年代,伊春地方财政一直处于“支大于收”的状态。1999年时,全市财政赤字达到3.3亿元,将近全年财政收入的2倍。企业也越亏越多,有近40%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9]。
再不有所行动,“红松故乡”的故事怕是永远要成为追忆了。转型,成了伊春唯一的选择。
宁可负重前行,也得杀出一条生路。
2011年,大小兴安岭林区的生态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伊春在木材收入年减少7亿元的情况下,在全国重点国有林区率先停止森林主伐,倒逼林区的生态转型[4]。
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小鹿在林中悠然漫步 / 图虫创意
几十年来形成的利益蛋糕也说动就动。早在1964年就确立、存在半个多世纪之久的“政企合一”模式被打破,现在新成立的伊春森工集团,只保留了经营的职能。
伊春的木材采伐历史,也在2013年走到了历史的终点。这一年伊春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放下了60多年来手中的斧锯[5]。
从此,曾经那个依赖林业的伊春,彻底和伐木说了再也不见。
北国风光,低调“冷清秋”
纯粹靠山吃山的日子,是一去也不复返了。过去的“采山”,已经被今天的“种山”逐渐取代。
停伐以后,小兴安岭间绿意越来越浓,绿水青山间涌动着勃勃生机。据伊春政府统计,如今伊春的森林蓄积量年均净增超过1000万立方米[10]。
薇薇林下,森林食品也都做得有声有色。
小兴安岭林下空间广阔,森林资源丰富,山野菜总储藏量有84万吨,山野果有41万吨。这些曾经不太起眼的林下产物,现在一个个都成了香饽饽。截止2023年,伊春已经有180个种着浆果、坚果、山野菜、食用菌等特色种植基地[11]。
山间的野果,甘甜可口,诱人采摘 / unsplash
其中最出圈的像“伊春蓝莓”,已经入选了国家首批地标保护发展典型案例,以及黑龙江地理标志保护工程。排排蓝莓树上藏着宝石般的靛蓝色果实,入口一尝,酸甜爆浆。
当然,最吸引人的还需要你亲自来到伊春,体验一把与森林的亲密拥抱。
有时候不得不羡慕大自然对伊春的优待。这里有山,有水,有森林,还有好空气:上百万公顷的浩瀚林海、700多条穿行于山坳之间的河流,全年优良空气天数达95%以上,森林空气的负氧离子含量峰值高达2.7万个/立方厘米[12]。
而伊春的森林,绝非只有“夏日的绿”这一个卖点,秋天的“五花山”更是让人欲罢不能。
所谓“五花山”,并非特指某座具体的山。而是秋天一到,枫树的火红,桦树的金黄,落叶松的青翠,让整个伊春都变得五彩缤纷起来,如同童话世界一样梦幻。
伊春之秋,景色宜人,树木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 图虫创意
更绝的是,旅游体验感也直接拉满。在这片被自然恩赐的绿意之地,旅行不只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和自然生灵的触碰。
无论是枝头跳跃的小松鼠,还是牧场漫步的梅花鹿,完全都不带怕人的。蓝天白云下,青山小溪旁,谁又能抵抗得住“撸”可爱小动物的诱惑。
这几年,旅游逐渐成了伊春的王牌。2022年,伊春市共接待旅游人数1012.4万人次,同比增长5.5%;旅游收入达到了69.6亿元,同比增长10.8%[13]。
伊春冬日冰湖上,游客阳光下泼水成冰 / 图虫创意
现在的伊春,绝非只有无边的树木,还有着绝不逊色于欧洲的风景。你可以从哈尔滨出发,坐上一趟很慢很慢的绿皮火车,感受森林的浪漫;可以在广场尽情享受小城的chill时光,放下自己疲惫的心灵;可以和小鹿席地而坐,感受童话的纯真。
伊春的美,绝非喧嚣中的张扬,而是宁静中的绽放。它美得冷雅,美得内敛,美得醉人。即便在全国的旅游目的地中,依然还是小透明的存在,但不妨碍它是东北的一颗明珠,乃至世界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