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迎来首座“中试基地” ,助力莞企跨越“达尔文死海”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程浩东莞报道
3月15日,东莞迎来全市首座“中试基地”,东莞中关村智造中试基地揭牌成立。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到,该中试基地由东莞市科技局与中关村硬创空间集团共建,聚焦电子制造、智能硬件行业,搭建以“中试服务、生产制造、技术经纪”服务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平台。
东莞市副市长黎军表示,下一步东莞将加快推动出台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的支持政策,在不同领域相继成立中试验证平台,加快贯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工作,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进一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加快布局中试平台 跨越“达尔文死海”
“达尔文死海”,是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一种现象,用来形容技术研发与市场生产脱节。从技术发明到应用再到产业化,投资大、风险高、不确定因素多,这个科研机构和企业都不愿触碰的中间地带,犹如鱼虾水草都无法生存的“死海”,阻挡着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脚步。
中间性试验(简称“中试”)定位于产业链中下游,是跨越“达尔文死海”、打通实验室和产业化之间的重要通道。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建设”,日前,国家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提出,要布局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化中试公共服务机构,提供具有行业特色、满足特殊场景需要的专业化服务,到2025年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试平台5个以上。
各地纷纷出台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支持政策,抢占科技风口布局了一批平台。
2024 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提出,“引入中关村等科技服务资源,建设 3-5 个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基地。”
近年来,东莞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定位,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引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科教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正加快建设,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加速产出优质成果,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即将正式招生,2022年东莞R&D 经费投入强度达到 4.1%,居全省第二。
对东莞而言,目前东莞拥有22万家工业企业、1.38万家规上工业企业、超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达4.1%的产业基础,每年的打样、中试、新产品验证需求日益增长,亟需建设一批专业化的中试验证平台进行产业链赋能服务,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填补“从0到1”的断档,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全链条的闭环。
“东莞中关村智造中试基地的揭牌成立和两个新增的技术合同登记二级点获得授牌,是探索解决东莞市产业发展日益增长的概念验证和中试服务需求的现实路径,未来东莞的中试验证体系将迎来新的活力,进一步推进产业科技互促双强。”黎军说。
引入中关村“中试”服务体系 培育新质生产力
为融合中关村研发资源优势和东莞先进制造基础,东莞市科技局与中关村硬创空间共建东莞中关村智造中试基地,打造“中试研发、生产制造、技术经纪”等服务的“跨区域、网络化”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构建“中试+”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培育新质生产力。
“成果产业化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中试的成败。科技成果未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只有三成,经过中试后,产业化成功率可达八成。”中关村硬创空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程静介绍,东莞中关村智造中试基地引入中关村服务体系,积极发挥东莞市的生产制造优势和中关村的科技研发资源,开发“中关村智造网”产业链平台,开放中关村中试实验室,推动中试服务网络化,通过中试服务加快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东莞生产线。
未来,东莞中关村智造中试基地将通过中关村智造网整合中试车间和制造厂商,打通中试研发与生产制造的堵点,引导更多电子制造和智能制造类上中下游机构合作布局,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巩固提升东莞现有高端制造产业链优势水平,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同时,基地也将加强中试人才和技术转移人才培养,通过技术经纪服务推动优质成果在东莞转化应用。
黎军希望,东莞能进一步加快在不同领域建立多个中试验证平台,加快贯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工作,推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效能,强化科技创新对培育新动能的赋能和支撑,持续推进区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