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魂.薪传梦 陈甫强觅接班愿得有心人

陈甫强(前排右一)曾带领学生们返回他的祖籍地浙江东阳,考察螺钿工艺发展。(陈甫强提供/邱立雅竹市传真)

陈甫强父亲来自大陆螺钿技艺重镇浙江东阳,他承袭父亲的技艺,但随着师傅纷纷凋零,此项技艺却未受到国家重视,原预计去年退休的陈甫强,仍创作不辍。他也曾想前往大陆发展,寻求再起机会,却因疫情受阻。提起这一生的志业,陈甫强即使孤军奋战萌生退休念头,仍一肩扛起传承责任。

陈甫强的工作室挂着「民族薪传螺钿工艺升甫工房」牌匾,「升」来自父亲的名字陈志升,陈甫强自己也用一生守护螺钿技艺,终于在2019年获得新竹市政府依据《文化资产保护法》第91条,将螺钿工艺登录为竹市传统工艺,认定陈甫强为保存者。

虽然承担保存螺钿技艺的责任,陈甫强却十分忧心后继无人,他感叹,螺钿工艺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神与耐心才能学成,但现代社会追求速成,鲜少有人愿意投入,即便他开班授课,也难找到接班人才。陈甫强最近将与新竹监狱合作教学,让他自嘲说:「以后想学螺钿只能到监狱了。」他不讳言说,自己过去开班授课有诸多条件限制,如今面对现实也只能稍稍妥协。

眼见螺钿工艺未受台湾政府重视,陈甫强心怀西进大陆做最后冲刺的梦想,曾带着学生们返回东阳,踏查当地螺钿工艺发展,同样从事螺钿工艺的三弟,也在数十年前便返回母亲的出生地广东,把辗转从东阳、香港、台湾的螺钿技术带回大陆,事业发展得有声有色。

言必称东阳的陈甫强,对父亲的故乡充满怀想,即使香港出生、台湾长大,只踏上过东阳土地3次的他,提及东阳是处处优秀样样好,甚至饮食习惯也贴合东阳。一走进陈甫强的工作室,最显眼的不是螺钿工艺品,而是架在工作台上1条大得惊人的火腿肉。

陈甫强自豪表示,「金华火腿出东阳」,每年立冬至立春,是火腿制作的最佳时机,工作室那条大火腿就是他去年底亲手制作,抹上厚厚1层盐,等待风干发酵。火腿旁则放着1盆咸鱼,腌渍手法来自母亲的故乡广东。

信手拈来都是中国文史典故的陈甫强,内心饱含对大陆的憧憬,两岸对传统技艺重视程度的落差,让陈甫强相当失落。曾想过西进大陆发展的他,因疫情阻绝,暂时中断他一拚再起的念头。

在工作室弓着背仔细打磨雕琢贝壳的陈甫强,即使已届从心所欲之龄,凭借50多年来累积的经验、记忆与手感,仍然熟练可靠。在台独自扛起螺钿工艺责任,让他嘴里喊着想退休,却仍抱持重新擦亮螺钿工艺招牌的渴望,如同那一片片打磨得幼滑细亮的贝壳,镶嵌在木器里,依然闪闪发光耀眼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