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甫强螺钿巧艺闪幽光

螺钿工艺师陈甫强用自制的工具,切割打磨出一件件精致的作品。(邱立雅摄)

陈甫强去年创作他人生中最大的作品「87神仙图」,光长度就达3.27米。(邱立雅摄)

工艺师陈甫强致力传承螺钿文化,但也感叹政府不重视。(邱立雅摄)

「87神仙图」内容为众仙人朝拜元始天尊,作工细致栩栩如生。(邱立雅摄)

陈甫强与父亲通力合作的螺钿工艺品,在1960、70年代备受欢迎,退辅会多次下单订制屏风。(陈甫强提供/邱立雅竹市传真)

陈甫强早年与父亲的螺钿作品在现今士林官邸还看得到。(陈甫强提供/邱立雅竹市传真)

陈甫强小档案

相传自商朝起源的螺钿工艺,俗称贝壳镶嵌,将切割打磨好的贝壳,镶嵌在雕镂或髹漆器物上,因时代变迁面临失传。对日8年抗战后大批工艺师从上海、香港辗转来台,大部分在新竹地区落脚,70岁螺钿工艺大师陈甫强的父亲陈志升也在此时来台定居。陈甫强少年时即受父亲耳濡目染习得螺钿手艺,父子通力合作的艺术品遍及全台,包括中山楼、蒋家行馆等处,甚至海外也有藏家收购。

陈甫强的工作室是个顶楼加盖的7坪空间,小小范围内摆满各式螺钿加工器材,如砂轮机、刻磨机、藤锯弓等等,每个角落都分门别类,明确区分工序。

上溯殷商 唐朝传入日本

陈甫强近期投入锺馗图样创作,只见他将勾勒好的图样纸加以裁切,再根据贝壳颜色一一贴上,再用爬满囓齿的钢绳,沿着图样细细锯出衣料、帽饰、四肢等零件,打磨平顺光滑后再拼贴。

「这个不能压,要靠磨。」原本厚实且充满弧度的贝壳,在陈甫强用砂轮机反复打磨后,变得亮薄光滑。陈甫强解释,螺钿工艺手续共25道,必须非常仔细小心,才能避免失手砸锅的可能。问他是否曾经失手过?他自信满满答道:「没有啦!动作要快。」

螺钿俗称贝壳镶嵌,螺即贝壳之意,钿则是镶嵌。古时用贝壳作为钱币交易,代表价值珍贵。陈甫强解释,螺钿工艺可上溯至商朝,考古界挖掘出螺钿盘子,用途不得而知,其后发展至唐朝并传入日本。不过传入日本的螺钿技艺经时代流变,发展出薄螺钿的贴贝形式,已与大陆发源地手法不尽相同。

天下第一 东阳手艺渡海来

陈甫强说,螺钿一般镶嵌在木制品上,大至橱柜、家具、马车,小至镜子、梳妆盒等,因色彩斑斓、随不同角度而有不同光影变化,古时用来展现财力,因此仅有达官贵人负担得起螺钿工艺品。

制作螺钿需要精巧手艺,祖籍浙江东阳的陈甫强自豪地说,东阳人的手艺天下第一,过去农闲时,众人一同制作螺钿贴补家用,逐渐发展成专业事业,但对日抗战时期,大陆各地沦陷,一批工艺师傅分头奔往上海、香港,陈甫强的父亲也逃往香港发展,在陈甫强4个月大时又举家迁来台湾,与一群工艺师傅定居新竹,把螺钿、木匠、油漆等各式技艺带来台湾。

陈甫强缓缓翻开1本笔记本,里面全是他亲笔誊写的工艺师傅名单,共约40人,按照姓氏、擅长技艺分门别类。陈甫强表示,螺钿工艺品在台最兴盛时期为1960年代左右,当年黑蝙蝠中队驻台,还有美军顾问团,常有仲介下订单制作各式大型木箱、家具等螺钿工艺品,随着中美断交后,订单也随之终止。

政府下订 藏家遍布海外

同一时期,退辅会也常下单订购屏风等工艺品,当时未满20岁的陈甫强跟在父亲身边一同抛光打磨贝壳,联手创作出一扇扇屏风工艺品,至今仍可在中山楼、阳明书屋、梨山宾馆等全台各处蒋家行馆看见。陈甫强回忆,年少时就在原名中兴宾馆的阳明书屋服宪兵役,父子俩作品就在屋内,向连长禀报自己有作品被收藏于此,却被斥为吹牛,因此无缘进屋欣赏自己与父亲的作品。

由于螺钿工艺品精雕细琢,海外藏家也相当有兴趣,政府曾下订单订制2套作品,送往约旦及阿拉伯国家,当时明确选定主题为三皇保皇叔及大破朱仙镇。陈甫强说,当时网路不发达,收到指定选材后,父亲四处查找资料,发现是三国时代与岳飞的故事,厘清故事与考察历史背景后,再动笔画出图案、制作螺钿工艺品,成功打造螺钿外交。

与不少海外买家打过交道的陈甫强,也将各国人喜好摸得一清二楚,像是日本人喜欢硬质红木,台湾人钟意偏软的扁柏,美国人偏好樟木、柚木,印尼人爱黑檀木,大陆人则不好黑木且偏爱红木。

螺钿工艺在台湾曾有辉煌纪录,在经济起飞年代,不少藏家愿意添购螺钿工艺品,但随着1990年代产业西进,量产家具取代手工作品,许多师傅纷纷转行谋生,螺钿也渐渐没落,自己的三弟也早就西进大陆发展。陈甫强慨叹,现在在台湾能做螺钿且还愿意教学的,只剩他了。

传家之宝 幸保存中山楼

谈及螺钿技艺学习过程,陈甫强回忆表示,父亲从未指导过他,都是他一路在旁观察、观摩,透过实作一点一滴累积能力,虽然父子联手创作多项作品获得海内外买家青睐,但大多数时间,父子俩都是分头「各做各的」,父亲也吝于给予赞美。陈甫强说,父亲从未对他说过「做得好」,因为「说做得好,就不会进步了。」

文建会2008年筹拍台湾工艺薪传录,找上陈甫强父子拍摄螺钿传家宝题材,当时陈甫强请台湾工艺研究所透过国家图书馆,向中山楼协调,盼能亲眼再看看父子俩合作的屏风作品。陈甫强父亲当时已高龄97岁且行动不便,中山楼允诺后,由陈甫强推着坐轮椅的父亲到屏风前,回顾2人50年前联手打造的古典螺钿屏风。陈甫强回忆,已经话都说不太清楚的父亲,但看到屏风十分高兴,连连点头说:「好、好、好。」

陈甫强表示,看到自己早年的作品,心头感触万千,幸亏作品放在中山楼而得以好好保存,若流落民间,恐早已被破坏殆尽,而该部纪录影片拍摄完毕不久,父亲便过世了。

题材灵感 充满历史情怀

一辈子都在钻研螺钿技艺的陈甫强说,在螺钿工艺没落后,为了缴房贷、养家生活,陈甫强也曾短暂做过其他工作,但最终仍难忘情螺钿创作,在生活稍有余裕后,又重新拿起切割器材、返回父执辈即从事的螺钿工艺岗位,「因为这是我一生的志业」。

陈甫强数十年来创作过许多经典作品,但题材灵感从何而来?陈甫强一开始仅淡淡表示「就是会有呀!」禁不起一再追问才透露,年少时与渡海来台的师傅们工作之余常会交流讯息,言谈间便可得到诸多题材,也因此作品充满着浓厚中国历史与东方传统氛围。

去年陈甫强创作了他人生中最大型的螺钿作品「87神仙图」,光是筹备期即长达数年,直到2年前存够「粮草」,请朋友到大陆寻觅87神仙图卷,再找专人订制木板。备妥素材后,去年初开始细细打磨拼贴,花了整整10个月,终于完成长达3.27米长的螺钿作品。

87神仙图 值2张台积电

87神仙图内容为众仙人组成仗仪队,朝拜元始天尊,整幅作品壮大恢弘,87位神仙无论衣着、样貌、表情等,均栩栩如生、细致平滑。陈甫强解释,制作螺钿工艺的完整步骤多达25道工序,从图案设计到贴贝、修贝、入贝,镶嵌进木料后,还得多次打磨,直到闭着眼睛以手掌轻抚,感受面料滑顺无瑕疵,才算告一段落。

这幅堪称是陈甫强代表作之一的87神仙图,目前已有买家洽谈中,藏价为何?陈甫强比出手势大方透露:「2张台积电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