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9,人性的悲鸣,才是一流的“反战”!

我成了死神,

世界的毁灭者。

——《奥本海默》

文丨旧故麻袋

《奥本海默》上映了,一开始以为国内并不会引进,后来圈内呼声一阵高过一阵,再后来就突然听闻了电影引进的消息。有些震惊,而后顿觉欣慰。

电影已阅,有删减,也有在部分片段加了小黑裙,但整体完整度ok。

在说《奥本海默》前,我先聊聊“反战题材”,这类电影大多视角是通过战争的暴力来展示战争残酷,《西线无战事》、《敦刻尔克》、《波斯语课》、《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乔乔的异想世界》等电影都是直线贯穿,让观众看完电影后久久无法释怀。

《奥本海默》不是,它不是一般意义内的“反战题材”,它甚至都算不上是“反战电影”,它更像一部人物传记,讲述奥本海默如何从一位颇有才华的年轻人成长为受人尊敬的“原子弹之父”,最后又沦为政治牺牲品,变成了一位殉道者。

奥本海默,美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科研负责人,因制造出原子弹在美国家喻户晓,二战后,他转而主张管控核武器,反对核军备竞赛,遭受了麦卡锡时代严重的政治迫害,成为美国历史上一桩冤案。

电影有很多点可以深入探讨,政治也好、学术也好、美学也好……但我今天只想讲讲它的其中一小点:反战。

二战时期,战争的频发,让美国不惜一切代价想要制造出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因为美国深知只有这样才能提前结束战争,在国际上占据绝对话语权。

要赶在德国之前研发成功是不容易的,在美国意识到需要重型武器的时候,德国的科学家们已经着手准备了,可以说没有重型武器傍身的美国前期是被压制了,德国有一流的科学家团队和大量的原料储备,而美国,除了需要收集原料,还要组件科学家团队,困难重重。

奥本海默自以为自己是神一般的存在,在陆军中将莱斯利·格罗夫斯找到他时,他拍胸脯表示能制造出政治家想要的重型武器,除了他谁也不行。但直到他真正见识到原子弹威力的那一刻,他才后知后觉的开始忏悔,是他亲手将这血淋淋的武器递给了政客,他制造了它,却无法正确使用它,更无法拥有控制和知情权。

他成了自己意识里的恶魔,一个随时都可能摧毁数以万计性命的恶魔。之后他一直致力于反对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队列中,总统召见,他也直言不讳,觉得自己的双手沾满了鲜血,杜鲁门却说:虽然是奥本海默制造的原子弹,但人们不会记得这件事,人们只会记得是谁丢下了原子弹,而做决定的人是我,与你无关。

杜鲁门看似安慰奥本海默,实则是 pua,因为政客不想让奥本海默停下来,他们想要更多的原子弹来威慑整个世界,但奥本海默还是选择了停下,并拒绝加入氢弹的研发,即便成了众矢之的,他还是坚持走了自认为对的路。

美国拥有原子弹后,第一时间在广岛和长崎丢下了两颗,说是威慑,实则野蛮,造成了这两个地区长达几十年的核辐射折磨,如今再谈论这两处,话题还是离不开战后阴影。

战争的残酷在于,武力弱的一方容易成为砧板上的鱼肉。不丢原子弹,二战还将持续很久,德国败了,还有日本,美国大兵们会有更多的牺牲;丢了原子弹,二战提前结束,美国不用再遭受家破人亡的惨剧,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成了地狱。

战争是结束了,但伤害也造成了,奥本海默知道他并不是侩子手,他是铸刀的那个人,把最锋利的武器制造出来,然后用绝对压制的武力结束战争,迎来和平,有些“亡羊补牢”的意思。

他知道美国不会是终结者,世界上的科学家们会为此拼尽全力去追赶,直到有一天世界上出现更具杀伤性的武器,最终这都是一场无意义的军备战。

电影里有一个片段意义颇为深重,在原子弹筹划初期,科学家团队曾计算错误,认为原子弹的威力足以毁天灭地,如果引爆原子弹,地球将不复存在。

数学模型是最直观的,奥本海默慌了,他并不想要毁灭世界,为了论证,他找了爱因斯坦,想要求证这个模型的误差,但爱因斯坦看的透彻,拒绝了他的请求,只告诉他一句话:如果结果是真的,请把这个数据共享给正在绞尽脑汁想要制造它的国家,要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在“三位一体”的那场试验里,倒计时 20 分钟大家都承受着煎熬,没有人知道引爆的最终会发生什么,这不是试验倒计时的最后 20 分钟,而是人类最后的 20 分钟。

所以历史常说为“掌权者不可妇人之仁”,因为道德的束缚而不采取极端行动,很多时候是办不成大事的,道理都懂,但还是无法直视残忍的现实。

回过头来说电影,《奥本海默》是一部庞杂又迷人的电影,它的门槛略高,是一部知识型小众文艺电影,所以并不建议大家为了电影热度而去凑热闹。

电影中有不断交叉场景,不断出现的人物,还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和复杂的人物铺设。台词中还包含了众多历史学、社会学、精神学等内容。不了解这些知识点,很难看懂《奥本海默》,对于不了解电影背景的观众来说,长达三小时的影片时长只会变成不知所谓的高深莫测和冗长的乏味。

电影双线并行,以奥本海默为主视角,用彩色画面呈现;以施特劳斯为主视角,用黑白画面呈现。

开场时,有过两个小标题,奥本海默视角下的标题是“裂变”,施特劳斯视角下的标题是“聚变”,核裂变是一种不断撞击的链式反应,预示奥本海默的人生就想核裂变一般,是自我毁灭式的;核聚变是氢弹原理,是原子核的互相聚合作用,暗示施特劳斯的政治生涯。

电影开场有一段关于普罗米修斯的文字,奥本海默正是那个人类进程中的普罗米修斯,作为盗火者,为人类带来了光明,也必须背负着火的罪责。

截至目前,《奥本海默》的IMDb评分高达8.6,全球票房已超8亿美元,成了诺兰口碑票房表现最好的作品之一,在中国票房表现也不俗,豆瓣评分一路上涨至8.9,身边还有不少二刷三刷的大神,真真把我给羡慕坏了,毕竟能在电影院待 3小时对我来说是一种奢侈,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适合二刷,了解了时代背景后再去看电影,感触会更深。

电影中还出现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爱因斯坦、海森堡、玻尔、泰勒、劳伦斯、费米、范内瓦·布什等,这些曾经只存在于我们教科书上的科学家,当他们活生生的呈现在我们眼前时,还是有些激动的,可以说这部电影的一大乐趣就是发现名人名家,人均科学家、人均博士、人均伟人,学术含量太高了,高到目前为止应该是史上第一部集齐了这么多领域科学家的电影。

说回反战题材,私以为“无声胜有声”的电影会比粗暴的让你见识到现状的惨烈更加深入人心,更加让人震慑,原子弹的背后是人间地狱,但电影并没有给我们呈现出“地狱”的一幕,每一帧画面都极其克制,甚至连爆炸的那一刻都充满着美感,克制到让人不由自主的开始反思,人类真的需要这样一个重型杀伤性武器的存在吗?单纯只为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划分。

人类真的太傲慢了,我突然能理解《三体》中叶文洁的无奈,人类的暴政将人类的愚蠢暴露无疑,在宇宙这个维度上生命何其伟大,可人类却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神圣,没有人愿意成为被欺负的那个,所以都开始武装自己,让自己变成那个看起来凶狠的恶魔,多么可笑。

当自保成为“伪命题”,权力的诱惑开始露出獠牙,无论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人类都应该反思自己犯下的罪过,这个世界满目疮痍,多少是人类的“功劳”呢?

珍爱生命,世界和平,我们生活在鲜活的日子里,并且希望可以长长久久的鲜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