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你就读懂了中年人的无奈
作者 | 帆书 · 钟故渊
主播 | 帆书 · 六哥
1997年,北京远郊4月的一个深夜,有雨。
春寒依旧料峭,寒意深深入扣。
他惨叫两声,引得隔壁邻居肝胆俱裂,便永远沉默地长眠在了这个夜晚。
他生前寂寂无名,死后其却如惊雷般火遍全球,其人更被称为文学教父。
他,就是王小波。
1995年开始,他受邀在三联杂志上撰写杂文,其文笔犀利,借古讽今,引得时人争相传阅,其杂文的名气甚至盖过了他的小说。
而《沉默的多数》就写于这个时期。
其出版后,无数青年人引王小波为精神偶像,放到如今其书中的观点依然是超前的,读来让人沉思,让人捧腹,让人拍案叫绝。
他说沉默有时就是一种真相,人要甘于沉默,也要勇于表达。
人到中年,越经历起起伏伏的变幻,越懂得了王小波的“沉默”,也在不知不觉间,明白了活下去的真谛。
人到中年,适时沉默
在《沉默的大多数》里,王小波讲了一个叫《铁皮鼓》的故事:
一个叫奥斯卡的人,发现世界太过荒诞丑恶,于是决心做一个永远沉默、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冥冥中有一股力量达成了他的心愿,奥斯卡成了一个永远也不会再生长的侏儒。
王小波说,这其实是一个关于沉默的隐喻。
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愿意保持沉默,就像奥斯卡想永远长不大一样。
用王小波自己的话说就是:
“我们这类人的沉默常常是在公共场合不争辩,因为当话语失去权威,沉默就成了唯一应对的办法。”
特别是人到中年以后,这样的沉默振聋发聩。
面对不讲公德的邻居;面对任人唯亲的领导;面对青春叛逆的孩子……
我们不愿与人争执冲突,不愿去叨扰他人,更不愿去解释那些显而易见的常识,所以最终把一切的内耗都留给了自己。
有人说这是中年人的无奈,也有人说这是中年人的释怀和担当。
无论是何原因,沉默都不知不觉成为了生活的常态。
可是,一个问题又摆在了我们眼前:我们能永远保持沉默吗?能一直如此内耗下去吗?
不可能的。即便再成熟,我们的灵魂依然需要出口,人不可能永远长不大。
《铁皮鼓》的故事后续是,奥斯卡改变了自己的决心,所以他也长大了。
这仿佛预示着,人不可能永远做沉默的大多数,最好的活法,只能是在沉默和表达中寻一种平衡。
诚如王小波自己解释的,沉默只是一个分界线,是一面镜子。
该沉默时,沉默是金;不该沉默时,沉默就是双刃剑。
大家都知道广为流传的六尺巷美谈,大学士张英礼让邻居三尺,邻居得知后亦礼让三尺的故事。
但却忽略了张英先写书家里表达了礼让的态度,而邻居一点就透,也以礼报之。
所以,恰如其分的表达,是一种留有余地的智慧,更是沉默的最高境界。
莎士比亚说:“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
人到中年,经历了世事变迁,人情冷暖,终于明白,我们不需要那么非黑即白。
只需要明白沉默的可贵,更明白表达的可贵,然后做到在二者中间寻求平衡,直至游刃有余。
人到中年,特立独行
有句话说得好:“每个中年人身体里都住着两个灵魂:一个誓死是少年,永远嫉恶如仇;一个栉风沐雨,低到了尘埃里。”
对此,王小波深有感触。
《沉默的大多数》中,王小波写到了与外甥的一段故事。
彼时王小波受姐姐与姐夫的嘱托,规劝外甥别搞摇滚乐了,要好好念书,外甥的一句“痛苦是艺术的源泉”,让他内心激荡,醍醐灌顶。
外甥注定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之后念完书的他坚持做音乐,还加入了中国内地著名人文民谣组合——水木年华。
而王小波亦是特立独行的人,1992年9月,他正式辞去人民大学教职,做自由撰稿人。
他以实际行动,拒绝了稳定的体制,和被设置的生活,孤身鏖战。
几年后,他的《黄金时代》几经波折终于出版,却因题材太过超前而大量滞销。
于是四十多岁的他推着三轮车当街叫卖,甚至自嘲说养活不了自己就去开拖拉机。
王小波始终是那个走在最前面的独立者,哪怕无人问津,哪怕被生活蹂躏到尘埃里,也依然笑对痛苦。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几部作品,都写于他这最孤寂最郁郁不得志的几年里。
但他却从未因为境遇困顿而放弃自己,因为人只要笑,就没有输。
生活苦难重重,总有人坚持去走自己的路,去趟那刀山剑树。
坚持骑单车环游世界的中国汉子;坚持一针一线一时一刻数千个日夜织好蜀绣的非遗传承人;不顾浑身病痛坚持教导大山里的女孩送她们出去读大学的人民女校长……
接受采访时,无一例外的是,他们看上去是那么笃定又精神。
有网友说,他们看上去那么沧桑,却笑的那么鲜活有力。
因为真正的特立独行,就是有所持,有所守,是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保持内心的少年意气。
人到中年,年岁只是给了我们从容的注脚,丰富的痕迹,而不应该磨灭掉内心的激情。
在这个纷扰的世界里,不妨活得孤独一点,少点不必要的社交,少点不必要的争辩,少点不必要的圆滑。
去看清生活的真相,去做自己内心欢喜的事情。
人到中年,活得通透
名嘴白岩松曾说:
“有时候,我们活得很累,并非生活过于刻薄,而是我们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围所感染,被他人的情绪所左右。”
王小波在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之前,欧洲某小岛上关着一群死刑犯,这些犯人每天的工作就是把海岛东面的海水挑一担子,背到海岛西面倒掉,山路崎岖整个过程非常累人。
久而久之,犯人们开始偷懒,而发现一个人偷懒,就会加重刑罚,结果那些偷懒的人活着,没偷懒的犯人反倒累死了。
这是因为没偷懒的人不仅被外部繁重的刑罚左右,也受累于害怕受罚的恐惧情绪。
越是看不透的时候,越是会被当下的困境淹没。
人有时候只有看淡一些东西,看开一些东西,才能活得轻松一点。
一直记得钢琴家朱晓枚的故事。
她享誉世界,却一生颠沛旅居在法国泰晤士河畔一所不到50平的简陋房子里。
她是最接近巴赫的人,却每天练琴超高12个小时;她地位不俗,却总是一身素衣不慕名利。
40岁之前,她寂寂无名,为了学好钢琴,从美国到法国,吃了很多苦。
最差的时候就做家庭清洁工,擦地、洗衣、熨衣、洗碗,由于聚会众多,每次清洗完盘子都临近午夜,这是弹钢琴的手啊!
漂泊无定更是常事,最多时,她一年搬了35次家。
可午夜在黑白琴键上翻飞巴赫的畅快,却让她一次次明白了自己,直到她站到世界舞台的那一天。
法国的《世界报》这样评价她:
她总是悄悄走上舞台,穿黑色的衣服和裤子,端坐在钢琴前,她身上有一种沉静的力量,演奏清澈而深刻,总是能带给我们“灵魂的共振”。
战火硝烟,天人永隔,病痛衰老,她都经历过,但她说:“我想在自己葬礼上放莫扎特。”
这是真正的通透,是真正的优雅从容,不受外境左右,更不受情绪内耗裹挟,而是回到最本真的自己。
人到中年,生活有时候就是幸存,幸存有时候也就是生活。
明白了这一点,便不会再执念于多余的欲望,人也会开心很多。
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觉得自己美丽良善,别人丑陋恶俗。
这是人的通病,全世界都是这样,于是就找不到一个自正的人了。
"自正"是在苦难中觉醒的,是在艰难险阻中被磨砺出来的,那指向了更深的自我。
王小波曾说过,自己本质是一个真正乐观的人。
因为他明白,人这一生,其实什么都不能留下,因为灵魂只能独行。
在时间和岁月面前,皮囊和财富都抵达不了永恒,但觉悟可以。
一个人应该活成诗意的世界,活出一种灵魂的深度,如动物般纯粹,如清风般自由。
点个「在看」, 愿你也能像他一样,跨过沉沦的一切,向着永恒开战,永远鲜活下去。
作者 | 钟故渊
主编 | 阿医
排版 | 余景
图片 | 图虫创意
音乐 | 《电台叙事钢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