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州丨专访吕本富:广州要向全世界开放,善用数字技术发展新实体经济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丁莉 黄浩博 广州报道
2022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为129118.58亿元,连续34年占据全国榜首;作为省会,广州亦稳居前五。迈入2023年,广州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蓄势待发。
在今年的广州政府工作报告中,“高质量”一词出现了26次,全市纷纷筹谋“高质量发展”之道。2月19日,广州问计“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方位和路径选择”,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诸位智脑纷纷支招,读懂广州高质量发展论坛在越秀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
论坛期间,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了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执行院长、教授吕本富。
“广州提出‘制造业立市’,这个‘制造业’应该是接受过数字化改造的新实体经济。”吕本富强调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动能,他认为,“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广州既要做强生物医药、汽车等老赛道,又要抢抓新赛道,还要将老赛道与新赛道融合发展,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新赛道赋能老赛道。”
高质量发展绝非闭合式的
南方财经:为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吕本富:没有量就没有质,高质量发展在现阶段之所以成为高频词,前提在于,广州经济总量已经相当可观,继续单纯在量上扩张,意义其实不大。比如一盘菜,继续添加更多青菜价值不大,而高质量发展就好比用鲍鱼替换青菜。
我认为,高质量发展最终是要落实到作为供给端的企业上,归根结底就是用科技赋能头部企业和中小企业,或者说隐形冠军企业,继而推动经济再上新台阶。
南方财经: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广州应该以哪些作为突破口?
吕本富:如果各地区产业趋同,就会形成内卷,因此广州应在产业方面做出差异化优势。一方面,要继续做强老赛道,比如生物医药、汽车、时尚产业等,这些都是广州的传统强项;另一方面,要抓住新赛道的机遇,比如元宇宙等。此外,还要考虑如何将老赛道与新赛道融合发展,用新赛道赋能老赛道,比如将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等。
南方财经: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广州如何与湾区其他城市协同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用好南沙平台建设的政策机遇?
吕本富:粤港澳大湾区9个城市、2个特别行政区,制度有异,货币不同,因此协同是一个重要问题。广州无疑是大湾区的重点城市之一,不仅在经济政治上,更是在历史文化资源上,这是广州的优势。选择南沙作为湾区融合的重要平台,是一个明智之举。但问题在于南沙如何才能发挥中心作用,这需要把握好三点。
首先,南沙要成为大湾区的风向标和灯塔,发展最流行、最前沿、最有前景的制造业;其次,要做到照亮湾区,需要其自身有光、有实力,因此南沙的能级要继续提升;最后,南沙本身的科技、人才资源都不算特别丰富,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发挥聚合效应。
南方财经:开放创新是广州经济的底色,广州也是我国第二批改革开放的城市,广州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实现高质量的开放创新?
吕本富:高质量发展一定不是闭合式的,囿于一个小圈子内的发展是有缺陷的,因此必须要向全世界开放。比如,我们要打造自主可控的供应链,这并非意味着将所有外商排除在外,自主可控也应当是合作式的。
当然,开放也面临各种挑战,比如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一些国际环境因素也导致了断链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明确,国际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并非铁板一块,我们可以积极争取向欧洲、日韩开放合作。
举例来说,我们为爱立信在中国开放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的同时,也敲开了华为去往欧洲的大门。所以市场是相互融合的,自主可控也一定是开放性的,这样才能将全世界的资源牵引到广州,而不是自己唱独角戏。
数字革命的核心是人类经验的大规模复制
南方财经:广州靠制造业起家,今年更是聚焦“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广州如何做强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
吕本富:我认为应对这一口号重新界定。我们要发展制造业,不是要回到传统老路子上去,不是高耗能低附加值的制造业,而是接受过数字化改造的新实体经济。
例如,尽管德国和日本的制造业都很发达,但在汽车领域,因为缺乏数字化赋能,其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趋势上被一些后起之秀所赶超。
南方财经:你一直强调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可以具体谈谈数字化如何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吗?
吕本富:当前,广义口径的数字经济占中国GDP的比重已经达到40%,这既包含数字经济本身,也包含数字经济对其他行业的赋能,总体规模相当可观。
我认为,数字革命的核心是人类经验的大规模复制,具体有三层含义。首先,数字化是对人类生活经验的大规模复制。例如,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于点餐前先去大众点评上查看其他人的评价,其他人的经验大大缓解了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节省了交易成本,提升了交易效率和质量。
其次,它是对人类生产经验的大规模复制,例如工业互联网。打个比方,过去工业流水线上的岗位主要依靠师傅带徒弟进行知识传递,徒弟要跟随师傅学习很长时间才能出师。而依靠数字化,我们将工业流程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拆解,分析出关键参数,加速了人类经验的代际传递。
最后,它是对人类科技经验的大规模复制。未来,所有科研都离不开大数据支撑,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核心的数字化已经构成科技的第四范式。同时,人工智能还改变了科研的方式和流程,先进行人工智能分析,再做实验,已经成最新范式。举例来说,过去新药很贵,因为一款新药要从成千上万的分子中筛选,还要再进行临床试验,从研发到上市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而目前,利用人工智能筛选药物分子已成为行业惯例,大大提升了药物分子分析筛选的效率。
南方财经:中小微企业是广州经济中的重要活跃力量,但受制于自身局限性,同时也是数字转型的难点,它们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定位自身?
吕本富:中小企业必须进行数字化转型,如果说这在过去是一道选择题,那么现在它已经变成一道必答题了。中小企业的数字化包括两个层面的工作。
第一,生产过程的智能化。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日益短缺且价格越来越贵,“机器换人”成为大势所趋。
第二,销售过程的数字化。受制于自身规模局限,中小企业不可能在全国布局专卖店,但可以通过抖音直播等电商渠道进行产品推介和销售。过去企业往往先布局线下销售网络,再考虑线上营销,线上是线下的补充和锦上添花;而对中小企业来说,为节省成本,思路应该是先线上后线下,以线上为线下铺路探路。
当然,中小企业转型面临诸多问题,其资金有限,且往往无法吸引到足够的数字经济人才。对此,政府要给予扶持,牵头为整个行业提供一些数字化公共产品。此外,可以先扶持行业龙头转型,搭好框架,再推动其经验向同行复制,这种经验复制能够有效降低转型成本。
南方财经:目前有这样一种矛盾现象,一边数字化高速发展,机器换人,另一边制造业企业却经常遭遇用工荒,这应如何解释?
吕本富:这和社会发展带来的价值取向转变有关。年轻人特别是“Z世代”,已经不愿意被一辈子钉在流水线上从事重复性的工作了,他们更倾向于从事外卖员这类相对自由的工作。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灵活就业人口已有约2.4亿,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平台用工占重要体量。
长远来看,一些工作环境不佳且重复性的体力劳动必将被机器取代,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遭遇用工荒的制造业企业更应加速自动化智能化转型,使保留下来的人工岗位尽量都是一些创造性的岗位,并解放更多人力去从事更具弹性、更加符合人性的工作,这也是同当前就业取向相契合的。
记者|丁莉 黄浩博
编辑|李振
视频摄制|袁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