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大展-海绵宝宝如是说

(路透)

朱宥勋(作者提供)

■倦怠社会Mudig keits gesellschaft韩炳哲(Byung-chul Han)着,庄雅慈、管中琪译,大块文化,250元,社会

■成为黄种人Becoming Yellow奇迈可(Michael Keevak)着,吴纬疆译,八旗文化,320元,历史

■过劳之岛黄怡翎、高有智着,台湾职安健康连线,350元,社会

我非常喜欢《海绵宝宝》这部动画,因为它常常提醒我们,人类打造出来的世界到底有多么莫名其妙。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不正常」这一集:海绵宝宝被人指责为不正常的人,所以,牠非常认真地买了函授录影带来学习变正常。这里的笑点和哭点是同一个:如果正常是正常的,为什么会需要「学习」?

本质上的恒定性不可撼动?

海绵宝宝以身为度,告诉我们,「正常」里面显然有鬼。就像《倦怠社会》里所引述的:「所谓的正常,就是要求每个人采取自动自发的行为:每个人都有义务,去成为他自己。……忧郁症患者并不全然地过着地狱般的苦难生活,他只是拚命努力成为自己,而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本书作者认为,现代社会已从「规训社会」转为「绩效社会」,人面对的不再是否定性的「应该」做什么,而是肯定性的「能够」做什么的命令,从而启动了一个无止尽的、自己劳动自己的过程。因而,倦怠是必然之事,却也是可能的出路。

如果说上述欧陆风格的哲学分析令人越看越头痛的话,或许可以试试文笔流畅、靠北得浑然天成的《救救正常人:失控的精神医学》(左岸即将出版)。《救救正常人》从各种角度讨论了「正常」这个难以捉摸的概念,就连统计方法也难以精确划界。当我们讨论「什么是正常」,我们讨论的其实也是「什么是异常」。本书作者是世界上最权威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简称DSM)第四版召集人,DSM详细定义了「哪些状态算是精神疾病」和「如何诊断精神疾病」的条件,是当代精神医学的基石。

但本书批判了美国药商为了卖药,如何疯狂滥用DSM,使得许多本来正常的人被划入精神疾病的范畴;而最新出版的DSM第五版不但没能阻止颓势,反而推波助澜。他认为,药商促成的精神疾病滥诊扩张,将危及「正常」人,把本来没有问题的人变成问题。即使如此,他并不主张推翻精神医学,而是采取了一个比较折衷的立场,一方面批评将精神疾病简化为脑内化学问题的唯科学论;一方面也摒弃哲学和社会学当中,认为精神疾病纯属人类建构的唯理念态度(刚好跟《倦怠社会》形成有趣的对照)。他的认识论立场非常清晰:我们永远不可能找到真相(到底什么是正常,什么是异常?),但我们可以谨慎地逼近。

但最终,《救救正常人》仍然相信人类有某种「本质上的恒定性」。(作者常常主张精神医学不该急着介入,而应该耐心等候人类的自愈能力。)然而《成为黄种人:一部东亚人由白变黄的历史》作者奇迈可的研究却要告诉我们,人类还有很多不太本质也不太恒定的部分,你以为很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往往都不是自然形成的。比如:请问你的皮肤是什么颜色?《成为黄种人》爬梳「黄种人=中国人」的概念史,建构出欧洲人心中的色谱变化。颜色从来不只是颜色,而是种族评价,所以在早期欧洲人的心目中,中国人和日本人还「蛮白的」,后来却涌现大量的科学研究,以「确保」这些人不如欧洲人那么白。整段历史中时红时白时而橄榄绿,最终变成黄色(而且是黄疸色)的轴线变化,让我们看见了种族观念和科学研究的交缠难分。林奈和布卢门巴赫建立了权威的分类系统,试图定义出种族间的本质性差异,但观念与现象世界却总是难以密合,前者往往遮蔽后者。当你觉得自己毫无疑问就是黄种人时,不妨把手伸到电视机上的海绵宝宝旁边,自己想想,你的颜色真的和牠很像吗?我们为什么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个「黄」字?

谋生成为谋死,是一种正常?

海绵宝宝的另一个身分是模范劳工,牠任劳任怨、拥有关键技术,并且在各种糟糕的劳动条件中甘之如饴。在系列动画里,牠和惯老板的互动往往也是另外一串笑点与泪点的基础。但在真实世界中,我们这个「过劳之岛」却一点也让人笑不出来。《过劳之岛:台湾职场过劳实录与对策》以精准易读的报导叙述,说明了台湾近年来数个重要的过劳案例,以及国会助理如何利用立委的职权来为过劳的劳工争取权益、争取修法的过程。这并不是一本让人振奋的书,因为劳工们最后能取得「可接受」的公平待遇者就已不多,大多数的状况是主管机关的颟顸、法律程序的僵化和资方毫无羞耻心的谎言连成一气,形成难以撼动的结构。在台湾,努力工作似乎是「正常」的生活之所必须,但如同书中所言,这样使谋生成为谋死的劳动环境,到底哪里正常了?

在动画里,海绵永远可以再生。断手断脚,大卸八块都没有关系。而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条命,如何把自己塞进「正常」的硬框里而不受到伤害?在「我不正常」的结尾,海绵宝宝恐慌于自己变正常的过程中损失了多少东西,回头努力学习不正常。如果你也和我看过同一集的话,一定记得牠哭着说出的那句台词:「我可能变得,永远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