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小鹏汽车何小鹏|智慧出行,让未来照进现实
行业电动化向智能化加速迁徙的时点,就是小鹏的拐点。
导语:1881年,法国人古斯塔夫·特鲁夫(Gustave Trouve)组装了第一辆电动汽车。他发明了用可充电铅酸电池作为能源的电动汽车,与现在电动汽车的工作原理较为相似。
不过,这一次关于电动车的尝试并没有完全准备好。由于电池技术的限制,电动车的速度和续航问题日益凸显,最终被无情抛弃。
一百多年以后的21世纪,智能电动汽车重回市场。“自主在崛起,新势力在进阶,科技在飞跃”,这场关于汽车行业的狂欢,正在颠覆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启属于他们的时代主场。
整理 | 机器之能
来源 | 腾讯青腾《一问》
小鹏汽车成立于2015年,是中国领先的智能电动汽车设计及制造商。小鹏在定位、产品、品牌、渠道四大战略上,均面向最广大、最主流的市场,想象空间广阔但竞争亦最为激烈。
智能化是小鹏的传统优势项目和核心战略方向,也是公司正在不断夯实的技术壁垒。
9月17日起,小鹏汽车的城市NGP(智能导航辅助驾驶)开始在广州试点,一个月后又“全量推送”。这意味着所有小鹏P5车型用户都可以在广州的高速、快速路、城市的普通道路等场景使用NGP。
城市NGP的落地,意味着小鹏汽车成为首个高阶智能辅助驾驶在城市场景中量产落地的汽车品牌。在小鹏汽车的认知里,这是智能驾驶下半场的开启。
除了智能驾驶,小鹏汽车也在科技日上带来了智能语音交互的新进展——全场景语音2.0体系,这体现出小鹏汽车在智能座舱领域的思考和突破。
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电动车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从电动化向智能化迁移,小鹏也将迎来发展的大拐点。
不可忽视的是,当前电动化变革还未完成,在消费决策中的重要性优先于智能化。虽然在智能驾驶上不断投入,被小鹏汽车内部称为“难而正确的事”。但做正确的事需要时间,远水难救近火:技术怎么应用,产品怎么规划和宣传,外部的用户和内部的员工怎么沟通连接?从技术、到产品,再到人,小鹏汽车需要一一重新组合。
11月1日,小鹏汽车新一轮的组织架构调整开始正式生效。内部邮件显示,此次调整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以“客户导向”为主,兼顾市场和技术导向,有序解决管理和流程问题,确保组织高效运转。
何小鹏曾说:“做汽车的每一天都会焦虑,特别是在现在这么卷的市场上。”但他也认为,“我们看到很多问题,我们知道怎么去改。最怕的是你没看到问题,或者说你看到未来是黑暗的。”
在青腾《一问》第一期访谈节目中,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接受了腾讯集团高级管理顾问、青腾教务长杨国安的访谈。在对话中,何小鹏对行业前景、公司运营、组织架构和产品策略等关键问题进行反思和探讨。
*以下是采访实录,经机器之能整理。*
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
01 对于未来出行的想象
杨国安(腾讯集团高级管理顾问腾讯青腾教务长):你预测十年内人类的生活会发生哪些变化?
何小鹏:我相信中国的科技变化,10年里面我觉得肯定可以做到,大部分汽车开始变成无人驾驶,少部分汽车可以开始飞。虽然未来10年出地球还是有点难度,但是能够让你更方便在一个市,或者一个省,或者在一个更大的区域能够快速的出行,这可行性是非常之高。
杨国安:未来城市交通,核心交通工具还会是汽车吗?
何小鹏:我觉得还是汽车或者无人驾驶的汽车为主,飞行汽车会很少。飞行汽车最大的问题在于噪音,如果我们有一天真的有反重力引擎,那么我们相信汽车在城市里面飞会很简单,但是如果是用这种螺旋桨,或者正在研发的电航道的体系,它一定有噪音。
杨国安:在你的构想里面,人类的未来出行会长成什么的样子,跟现在最主要的差别在哪里?
何小鹏:我觉得10年左右,一定会经过从“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无人驾驶汽车”的这个过程。过十几年,可能已经不用考驾照了。在20年前,中国大部分人没开过汽车,所以科技的进步有时候真的会让我们完全不敢想象今天的事情。
现在平均开车假设120公里最高,未来能不能再提高一倍?从200多公里至500公里,那你的世界会完全不同。出行跟效率强相关,效率不同,你居住的地方不同,你去到的地方不同,你见到的世界不同。
杨国安:用苹果手机智能化做一个类比的话,你觉得现在车智能化的程度是什么程度?
何小鹏:如果这样来比的话,我觉得小鹏G9相当于iPhone4。在中国的移动互联网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千元机,就是中国的千元智能手机,帮助中国智能化做到更快。手机的更新比较快,平均每12个月到18个月会换一部手机;汽车的更新比较久,可能四年到六年才会更新一部汽车。
杨国安:如何才能够实现到你刚才讲的这个构想?
何小鹏:从小鹏的角度来看的话,我们先把车做好,然后把车的想象力做出来。当车能够解决大部分的时候,路跟云就一定会有新的解决方案,能够让这些车更好了。
作为一个技术人员,想法往往都会比较乐观。2023年到2026年,我认为它是无人驾驶的前夜,就是高等级的智能辅助驾驶。2025年开始再往后几年,也许会出现很多受限区域无人驾驶,代表着某一些区域在比较安全可管控的情况下,可以出现无人驾驶。
再过几年之后,积累了足够的数据,足够的信任度,当云和路开始管理汽车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无人驾驶汽车。今天大部分都不是无人驾驶。我觉得要实现无人驾驶,需要同时具备很安全、全范围、全场景、可控成本这四个组合。
王兰(腾讯青腾总经理腾讯生态合作部总经理):车路协同现在到了哪个阶段?它的下一个阶段是什么?
钟翔平(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智慧交通和出行总裁):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一直是两个维度并行发展的。单车智能首先是极为重要的,甚至有一定领先,因为它足够闭环,在单个企业体里面就可控的。所以它的发展速度、迭代速度非常快。车路协同对环境的要求会更高。
王兰:目前路上可以数字化的元素有哪些?
钟翔平:首先对整个道路完全的高精度地图化。路边可以具有更多的传感器。现在这个时代,大家能看到的形态是摄像头,(它)只是用来偏“看”,未来当更多的传感器被应用的时候,包括雷达,无论是雾天、雨天还是夜晚,都可以充分感知到每一个行驶的单元。
然后在一个新的孪生世界里面,也有一条数字化的路,完全拟合现实所有车辆的状态、车辆行进的位置。
左:王兰腾讯青腾总经理腾讯生态合作部总经理
右:钟翔平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智慧交通和出行总裁
从全国或者是更大范围看的话,要实现智慧出行并不是缺一个车企,也不是缺一一个单独的服务商。它缺的是一张网,缺的是一个整体的基础设施的提供方。所以腾讯的角色是站在了后面,站在众多的车企出行服务商,交通运营方,站在他们的后面。
02 小鹏的创业发展
杨国安: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对未来出行这个领域有比较认真的思考?
何小鹏:2013年刚刚开始有思考。那个时候,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如火如荼。我们看到了一些变化,在世界范围内,汽车开始进行初步的电动化。还有一些公司在考虑一些更轻便、安全的电动飞行器。我们也看到机器人的雏形在美国、欧洲、中国都开始出现了。我们觉得汽车,甚至到汽车更往上的深度出行,都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最终让我真正仔细思考这个事情的时候,的确是我儿子出生的那一天。因为最怕的是他长大之后问他妈,这个爸爸干什么?投资对于小朋友来说,他并没有强烈的感知,对于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他们会感兴趣更多。
杨国安:当时看了什么机遇?是技术成熟带来的机会,还是用户需求带来的机会?
何小鹏:大部分的商业逻辑是从用户有需求,商业有解决方案,产品能满足,技术能支撑这四个维度推导的。但对于一个全新的领域,刚开始的时候用户是不会有这个需求的,所以需要进行原来的商业逻辑,就是技术能不能成熟,产品能不能可靠,商业能不能有切入的角度,它不是代表商业化很好的平台,然后用户会不会有热情。在获得原始的用户的热情之后,再把商业逻辑反推回来,形成一个个循环。
杨国安:在小鹏发展过程里面,有没有一些重要的战略决策?
何小鹏:很多朋友都觉得我们的智能化做得很好,那是在2014年刚创业的时候就定下来了。我们一直认为,电动化只是汽车的一个能源的变革,真正要想颠覆性这个行业,还是靠智能化。所以在那个时候我们做了很多智能上的布局,这是小鹏走到今天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杨国安: 2020年,你们曾经对混动有过摇摆,最终还是坚持做纯电,为什么有这个思考?
何小鹏:我们看到一个变化,纯电能不能成功,来自于单位续航的综合成本跟方便率。纯电,某种角度跟汽油是竞争的,比如说油价越来越下降,电价越来上涨,电池成本上涨,没有地方充电,那电动汽车竞争力肯定会下降,所以它是一个综合的使用成本。我们觉得,也许混动汽车在这方面还有几年是用户非常需要的。
一个很有趣的事情是,很多汽油车的车主,他们已经开始觉得新能源是未来,但他们还是很担心,就是说万一我的车出去远门了,我该怎么办?所以他们买了第一台车,很多是一个混动,用了一两年后,发现原来充电是比较方便的,原来里程焦虑是没有那么夸张的,可能第二台车就去买一个纯电汽车。
杨国安:从自动驾驶采取的技术路线来看,你们是用多传感器的融合来做自动驾驶,和特斯拉不太一样。能不能谈下背后的逻辑?
何小鹏:小鹏走的路线比较特殊。我们是以视觉为核心,融合激光雷达的组合。但是在这个领域里做得比较高阶的都是以激光雷达为核心,融合视觉。谁为主,谁为辅,这是非常重要的。视觉就好比是人类的眼睛,尝试去理解这个世界,理解交通规则。我们考虑的就是在各种异常的环境下,我们都要能够安全的冗余,所以我们才把激光雷达放上去。但是又不以激光雷达为核心。
激光雷达最主要的是景深。它告诉车的中枢,我们叫AIU计算单元,说前面有个静止的物体多大,有99.9%的概率要停车或者绕行;视觉可能告诉这个中央大脑,前面没有这个东西,或者有这个概率是20%,那就代表视觉错了,需要通过训练去提高准确率,起码提高到99%。
杨国安:你们曾经也是个主打是三电一屏,后来才迭代为智能化,这个改变当时是怎么判断的?
何小鹏:你可以把智能电动汽车这六个字可以分为三个词,智能化、电动化跟汽车,但是汽车肯定是占百分之六七十的,动力占30%,智能化最开始只占10%,但是也许将来的无人驾驶汽车可能智能化占了50%。三电现在我们也是一样关注的。在汽车领域里面,我们更多的是希望跟传统、成熟、高品质的合作伙伴一起合作去来把这个事情做好。
杨国安:对于小鹏汽车的产品矩阵是怎么规划的?
何小鹏:从价格定位上,目前主要是在15到30万之间。未来,我们会向20到50万之间倾斜,在这个区间把车做好、做智能。我们的车相比较同档次的车要贵,因为我们智能化强、配置要高。
杨国安:在造车的新势力里面,小鹏区别于其他友商的特点是什么?
何小鹏:我觉得最主要是智能化。最开始我们只是非常简单地想把自动泊车做好。很多车在很多年前都有自动泊车,但是我们发现基本上没有人用,因为以前要想把一个车泊进去,需要按照它的技术规范,非常难用。我们对这个技术做了很多变化,很简单就可以用。我们在一个比较安全、比较低速的场景把智能化做好,打出来了一定的知名度,然后再把它往高速、城市、全场景一步一步走进去。
杨国安:二次创业五年以来,你遇到最主要的挑战是什么?
何小鹏:心累。制造行业真的是很苦。它的每一个环节的变更,都可能会产生很多环节的变更。然后你又很难用一个系统去把它全部全自动的做出来,各种各样的变更,实际上挺多心累的事情。
当你做车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一个环节你都会累。卖得好,怕供应链有问题;供应链解决了,怕产能有问题;产能之后物流也有问题,交付又有问题,各种各样的情况。
杨国安:在二次创业之后,你在哪一方面认知有比较大的改变?
何小鹏:每一个人都是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一个过程。所以我总结说有高度的广度跟有高度的深度。比如说你原来在一个山里面,你打口井往这个山的里面去看,你看到这一个小区域的深度。但你如果在山顶看,是两种深度,所以在有高度的情况下,重新总结广度跟深度,会看到不一样的结果。
03 组织管理的实践
杨国安:在组织管理方面,因为公司的快速成长,有没有出现一些新的要求、新的需求?
何小鹏:那太多了,我们现在内部所解决的问题就是很多都是管理问题。就是最开始这个思考逻辑是从技术能不能做得到?产品能不能做得好?商品再去该怎么卖?那现在就变过来了,你的整个的产品逻辑就会变化。原来一下做精品,现在开始在平台化下如何做多品,有非常多的体系。这些都是我们要重新学习,并且不断要做好的事情。像我们这样一家创业企业愿意去学,愿意去改变,我觉得花个一到两年的时间,很多的东西都可以改好。
杨国安:这么庞大的技术团队,为什么没有CTO这个角色?
何小鹏:好问题,说实话最核心的原因是在最开始,我们看到智能汽车,它的跨度太丰富了,我们好像没找到一个人可以cover这个CTO。我们今天在智能化、动力化跟汽车这三个技术有三个老大,但是他们之间怎么去拉通?在这条线我觉得将来我们还需要去增强。
杨国安:小鹏汽车的企业文化强调创业者的精神,志同道合、分享成功,为什么?
何小鹏:当企业越来越大的时候,你需要文化,需要有各种看起来虚,但是真正实际的行动把它部署下去。简单高效、志同道合、分享成功是我原来在做UC浏览器的文化,我觉得这个文化非常重要。但是在我的汽车公司,我把品质,把尊重,把正直再融合进来,我希望从不同的角度对于员工进行一个最基础的考核。
杨国安:未来智慧出行,哪些国家会占主导地位?
何小鹏:我觉得是中国跟美国,硬件供应链跟软件供应链都足够齐全。我们真的是蛮相信中国有机会把这个事情做好,当然我也有一些担心,最怕的就是,中国做了很多的应用型的创新,基层型的创新,而没有做到很多底层的创新,这也是一个将来的一个挑战。
我们希望当我们越大的时候,越做更底层的事情,那我们今天还是创业的一到二阶段,所以我们更多的是在一些包括软件、应用上的创新,以及开始来介入到一些结构性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