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英特尔宋继强:AI有很大商业价值,并没有遇冷
编者按:12月12日,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在北京办公室举办了一场媒体开放日,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与各实验室负责人详细阐述了团队构成以及目前的四大研究领域,并展示了各种各样的Demo。会后,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接受了本站智能等媒体的采访,回答了一些行业问题。本站智能整理如下:
|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注重创新,并不是纯粹搞科研发论文
问:英特尔全球有800个研究员,中国研究院只有60人,人员占比不高,为什么?
宋继强:这是自然形成的。因为美国研究院是分成几个主题在研究,包括四大功能研究,有专门的系统和软件的,有英特尔比较底层做电路和架构设计的,这会直接支持英特尔的芯片设计工作;另外还有做无线通信研究的,以及安全和隐私研究的。每个领域研究主题的大小不同,人员配比也不一样。
在美国之外,英特尔在中国、欧洲、印度的研究院其实算是比较大的区域性研究机构了。英特尔中国研究院虽然是在1998年开始建立,但直到七八年前才有这样的规模,升级成地区型的研究院。
在研究方面,我们针对中国人才的特点来做研究,比如AI和通讯人才比较多,但半导体设计人才比较少,中国研究院的研究方向就倾向于前者,目前,整个团队在AI和5G方面的贡献都是比较突出的,后来又组建了自动驾驶和服务机器人实验室。
研究院的主要功能是要去快速的尝试新的这种创新型的技术或者方案,让我们的产品部门可以看到哪些是可以落地变成产品的。因为创新和纯粹搞科研还是不一样,后者只是在一个技术点产生突破,在学术界产生论文保持领先,但是如果英特尔要求有商业相关的创新,要把商业价值说清楚,这与跟英特尔的核心价值挂钩。
问:中国研究院有认知计算实验室和自动驾驶实验室,这与英特尔人工智能产品事业部(AIPG)和Mobileye两个大部门是什么关系?是否有协作沟通?
宋继强:AIPG是英特尔在AI商业化方面的方案和产品部门。它的工作职责是整合英特尔里面所有跟AI相关的技术,软件的、硬件的,去服务于一些重要的能够用上AI的应用领域。认知计算实验室主要研发在跟算法相关的技术。关于两者的合作,认知计算实验室会提供一些算法,包括跟硬件加速相关的一些专项技术给AIPG。
Mobileye是专注自动驾驶领域的解决方案,目前来讲还是一个封闭的方案,不过Mobileye计划2020年会推出开放芯片IQ5,很可能成为一个开放方案。自动驾驶实验室与大学的合作中心主要关注于车本身的完整系统,重点关注车所运行的外部环境,包括道路、V2X通讯、软件等等,目前正在推动RSS这套安全的评估机制。自动驾驶实验室与Mobileye是互补的关系。
| 当自动驾驶汽车时速达到200公里,人类的驾驶权就被剥夺了
问:在自动驾驶方面,您最看好哪一类落地场景,是垂直细分场景,还是常规的场景?
宋继强:两个场景都有它的价值,垂直场景有明确的需求,也有一些很强的假设条件,是比较容易实施的,用现在的一些技术可能就能够实施,因为可以追加额外的部署东西,比如追加额外的定位、额外的传感器。
但是,自动驾驶的最终目标是希望能够开放的道路上行驶,目前Mobileye已经在耶路撒冷的道路上进行测试了,而且他们做的是L4级别的自动驾驶。但是未来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人际混合驾驶上路的时期。
问:有研究者说,未来如果自动驾驶做到200公里的时速,人类的驾驶路权就被剥夺了。您同意这种说法吗?
宋继强:他们举的例子是“红旗法案”,就是说当初汽车兴起,开汽车的时候不敢开快,怕吓着马。而未来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开快,但是不敢开快,怕影响人类驾驶员产生错误的行为。因为危险是相对速度,而不是绝对速度。把这个相对速度提升上去,其实就是得人类驾驶员越来越少才行,因为自动驾驶可以达到比较高的速度,特别是在路况比较好,视线也比较好,传感器信息都很优良的时候,提速到200公司时速一点都不夸张,但是这里牵扯到乘客的心理安全问题。
| 不赞同AI寒冬论,因为这波浪潮能够大范围落地
问:有数据显示,中国市场AI领域融资世界第一,但盈利10%都不到,是不是意味着人工智能寒冬到了?
宋继强:还不算。我还没有这么悲观,因为每次大的浪潮前期都有大量的投资进来,要去观察,从钱投进去到它往产业里走,最后能在哪些产业落地开花,如果这个产业的数量比较多,并且能够持续的去产生这种商业应用的价值,基本上就算能够落地。如果只能在一个比较窄的产业做,就会出问题。
人工智能这一波浪潮不一样,你会发现由于这么多资本的投入,加上计算成本的下降,AI人才增多,让很多中小型公司都可以使用AI技术。现在来看,能够用视觉和语音去服务的领域还是很多的,这一波AI的红利第一波靠语音的交互界面可以提高很多的效率。第二是靠视觉的识别,在身份认证、工业自动化、ADAS和智慧城市里面有很多应用,确实提高了效率,减少了人的工作量,带来的价值是很明显的。商业逻辑能支撑它,这个事就能做下去。
(小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