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火热的中国风电,杜祥琬院士专门讲了“几句比较冷的话”……
华夏能源网(www.hxny.com)获悉,3月28日下午,“中国风能新春茶话会暨2021风电发展论坛”在北京金隅喜来登大酒店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在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获颁“中国风能人·杰出贡献人物”奖。
对中国风电产业,杜祥琬院士认为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时候,但是更要头脑冷静地思考问题。中国风电要“担当大任”,需要做到高质量发展,在增加装机量的同时尤其是注意做到整个产业链的循环再利用。此外,中国风电还需要做好规划,“做好自己,还要协同友人”。
对杜祥琬院士的发言重点,华夏能源网(www.hxny.com)特别编辑整理如下:
现在中国的风能发展,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我要说几句话。我专门不说好话,说几句比较冷的话。
2007年春节聚会,我们能源界对风能太阳能普遍性的看法是四个字——“微不足道”,后来有另外四个字——“举足轻重”。现在大家可以认为风能、太阳能已经或者将要“举足轻重”了,但我要跟大家说现在这4个字不够了——要“担当大任”,我们必须认识到“担当大任”是必须做到的。
“担当大任”可不那么容易。去年中国全年发电量7.5万亿千瓦时,风能、光能加起来还不足1万亿千瓦时。总书记提出,到2030年中国风电、光伏总装机要达到12亿千瓦以上。到那个时候,中国的电力主要靠风电、光伏行不行?我们可以听到或者可以感觉到,很多同志包括领导同志们,都有一种疑问:你们能不能担当大任?
我也把这个话告诉大家,从新疆到东海、到南海,我们可以把风机装起来,大自然会有自然的平滑,几小时的时差会有平滑效果。但不管怎么平滑,它毕竟不是人能够操控的,这是风能的特性。在这种情况下,风能能不能做到高质量发展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不光是要增加装机容量,不光要增加发电量,而且是要高质量的发展。
如果将全国各地都装上风电机组,大自然所带来的风能是取之不尽的。如果想要让它供需平衡,会有很多灵活性资源可以利用,例如物理储能、化学储能,还有火电站的灵活性资源都可以拿来调峰。这不是没有招,而是没有实践,我们能不能在十四五或者更长一段时间,有相当量的风电输出同时又能够结合灵活性资源,做出一个规模化的风能供需平衡样本?我很希望有这样的例子拿出来,向各个地方的人们包括各个地方的领导同志去说明我们风能可以那么大量。
还有一点。风能本身就是一个产业链,从前端的材料科学到制造业,再到最后的风力机组,等到二三十年、三四十年以后风电机组到期,我不希望这些机器就此成为一堆垃圾,而是进入一个循环要能够重复使用。从一开始,我们就要考虑好全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希望风能界的同志在担当大任时,不止是风电装机走在世界前列,不止是材料科学和制造业走在世界前列,更要风机循环利用也走在世界前列。
再说一点。我希望咱们中国的风电要做大,做成大产业。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到老百姓,都在看风能、太阳能将来做大是什么样子?我觉得风能应该要有很好的规划,有很好的战略。我们发改委、能源局在努力做这件事,我们在风能第一线的同志也要动脑子,把我们风能做大以后应该怎么规划,怎么做好、做大、做出高质量来?
我想说“做好自己,还要协同友人”才能赢得未来。协同友人是什么意思?不光是发展好风能自己,也要跟电网很好的协同。电网怎么改进?怎么互动?网和储、用要能够得到协调,包括跟化石能源的火电,在一定的时间里要有很好的协同,这些都是需要规划、需要谋划的事情。
我跟大家说说心里面的话,不想再给大家加更多的热度,而是要头脑冷静地思考问题。当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别人说你这不足、那有缺点,说你走路都不稳,这都无所谓。但你长大了、长高了、长壮了,再走不好路,别人就会有很多意见。风电要担当大任,现在就要做好准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华夏能源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