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东部地区应提高能源自给率

5月30日至31日,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城市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论坛大会在成都举办,本次大会聚焦气候变化、新能源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城市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主题。

在新能源促进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能源结构和布局成为讨论的焦点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原主任杜祥琬提到,中国正处于能源转型阶段,未来能源结构将以非化石能源为主,能源来源将更多样化,应首先利用身边的能源,再将目光放到远方。

杜祥琬所说的身边和远方,指的是西电东送工程。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主产地在西部和北方,东部地区对电力需求更大但煤炭并不丰富,由此从1990年代开始,西部的大量电力通过线网传输到东部。

从1993到2023年,仅南方电网就通过西电东送工程,输送电力超过3万亿度。其中,广东全社会每年用电量的1/4来自西部,2023年夏季高峰时占比达到30%。

杜祥琬认为,东部地区应该提高能源自给率,避免过度依赖长距离运输能源。他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如果过度依赖长距离输送,日后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造成能源供应中断,突发公共事件也可能带来能源安全问题。

天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两个专家组曾独立计算,发现东部地区1千瓦时的自发电成本,低于特高压西电东送1千瓦时的电力成本。“这个结论非常重要,东部提高能源自给率(在经济方面)是可行的。”杜祥琬在会议上说。

他建议中东部地区将目光转向可再生能源。我国中东部地区陆上和海上有大量风电可供开发,太阳能也有较大潜力,另外还有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多种能源。他还提到,中国工业的余热利用率很低,同样具有较大开发潜力,同时还可节约能源。

明阳集团联席董事长王海涛在会上表示,海上风力发电成本每度电已经不超过2毛,并且不存在长距离的传输费用,在实操层面具有可行性。

一些地方正在加快推进海上风电开发。2024年3月,上海发改委印发《上海市2024年度海上风电项目竞争配置工作方案》,竞争项目共6个标段,总装机容量580万千瓦。

实际上,由于气候变化,西部地区可能也面临能源短缺的问题。2022年夏天,水电大省四川出现高温、干旱天气,用电量激增之际,水力发电量大幅下降,与此同时还要承担西电东送的任务,导致四川多地限电十余天,部分工业企业暂时停产。

“原来搞‘老能源’我们是东西调配,现在新能源可以回到分布式,这样对自身的经济安全也非常重要。” 杜祥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