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欧洲能源危机在于未把能源饭碗攥自己手里

“以往被雪覆盖的白茫茫的1号冰川,现如今山顶雪融化后露出一片黑色,山谷仅剩的雪也在流失、化掉……”在11月3日举行的2022年APEC工商领导人中国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展示了一张亲自拍摄的照片,揭示当前气候变化的事实。

他表示,目前气候变化的现实和趋势是确定性的,可再生能源成本显著下降也是确定性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还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呼唤人类更确定、更积极地应对气候变化。

杜祥琬还强调,实现“双碳”,需要遵循先立后破原则,正确认识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不能只着眼于我国在化石能源领域“富煤、缺油,少气”的特点,更应关注我国蕴含的丰富的太阳、风、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资源。

11月3日,2022年APEC工商领导人中国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发表演讲。

遵循“先立后破”原则,重新认识我国能源资源禀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这成为此次会上热议的话题。

杜祥琬指出,实现“双碳”政策性很强,需要把握好节奏,积极而又稳妥地进行,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同时又要防止转型不利带来落后和无效投资。因此,实现“双碳”,需要遵循先立后破原则,把好事办好,深刻推动经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杜祥琬告诉记者,要理解“先立后破”,就需要正确认识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只讲“富煤”“缺油”“少气”这六个字,不能准确地描述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只能描述化石能源的资源禀赋。如果我们只认识到中国化石能源的能源资源禀赋,就会影响到我国的能源政策和战略。

他强调称,我国除了化石能源之外,还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而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则是我们立的资本,也是我国能源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水电为例,我国水电开发较早,理论蕴藏量为6.9亿千瓦,目前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近4亿千瓦。此外,我国可再生能源潜力较大的还有太阳能、风能,装机容量均约 3 亿千瓦,但截至目前仍未开发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1/10。

今年5月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旨在锚定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风、太阳能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开发,这还需要我们努力。”杜祥琬表示,资源基础非常重要。我们可以立可再生能源,这样立好了、立稳了,我们才能逐步减少化石能源。

如何避免“先立后破”成为个别地方企业过度开发化石能源、拖延减碳的借口?杜祥琬认为“借口”一词本身就说明这个想法是不对的。他表示,“我们要正面地理解国家的先立后破原则,支持国家先把新能源立好,立得足够好、足够稳。一定要稳步转型,逐步转型,而这也需要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企业配合好。共同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中国,需要配合而非互相掣肘。”

杜祥琬称,“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长达几十年的科学转型过程,它呼唤深度的管理创新、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和企业参与。”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

发展可再生能源,把饭碗攥在自己手里

据报道,自今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输往欧洲的天然气流量大幅削减,叠加今年夏天欧洲更干燥的气候,使得今年欧洲能源危机持续发酵。

杜祥琬用一句话概括称,“(欧洲的能源危机)在于它没有能把能源的饭碗攥在自己手里。”他解释说,近几年,欧洲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了煤油气的使用;但俄乌冲突后,由于制裁俄罗斯的政策,欧洲国家的煤油气来源成了一大问题。“为了过好冬天,欧洲现在也不管是什么能源了,只要别挨冻,煤炭、柴火都用起来了。”

但杜祥琬也表示,这只是短期战术性的。从战略性来看,欧洲国家思想也非常明确,只有从根本上发展起可再生能源,让可再生能源充足且稳定,才能真正做到把能源的饭碗攥在自己手里。

此外,他表示,虽然欧洲的能源问题可能会对我国进口油气价格产生影响,但中国能源的基本面不受欧洲影响,我国能源80%是靠自己。

针对这种情况,杜祥琬认为,这一点也是我们要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原因。我们不仅要短期内用好煤炭;从长远来说,要开发好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包括核能,保证现在及将来的能源安全。

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杜祥琬认为,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我们必须节能、提高能效,这是我国能源战略之首,是绿色低碳的第一能源,也是保障国家能源供需安全和能源环境安全、气候安全的要素。在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下,节能提效是减排的主力。

针对我国能源转型与安全的关系,他认为不必过于担心,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并行不悖,越转型越安全。他讲述了自己4年前在河南兰考县的经历,“兰考县过去电力主要依靠外来的燃煤发电供电。但经过几年的能源革命,该县已经可以依靠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自主发电,而且全县每年发电量大于每年的用电量。甚至该地并非太阳能、风能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

不过,他也指出,现有技术并不足以让我们实现碳中和的。比如太阳能、风能具有间歇性特点,供电可能存在不稳定的问题。因此,这需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把纵向的“源网荷储一体化”和横向的多能互补结合,使系统具备柔性和平衡的功能,达到优质的电力输出。

采写:实习生 王玮 南都记者 陈秋圆 王森 见习记者 赵霖萱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