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能源专题丨杜祥琬:能源的故事与双碳目标
▐能源的故事与双碳目标
杜祥琬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院士论坛
尊敬的各位领 导,同志们大家好,首先感谢论坛的组织者组织今天的论坛,下面还有非常精彩的报告,刚才几位领导做了非常精彩的讲话,下面我给大家从讲故事说起,我们讲未来能源,能源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从人类文明的开端就是火,大概170万年前,自然能源火开启了文明征程的钥匙,无论火的神话,丛林的大火还是钻木取火,火促进了人类进化和文明的进步。
接着是柴薪和木炭,木炭是木材经不完全燃烧热解的产物,碳是薪烧出来的,大概延续了几百万年,是人类的基础燃料,要靠木炭人类需沿山林而居。然后有了城市的诞生,煤炭的价值就体现在这个地方,在中国汉朝时代大概6000多年前发现了煤炭,这是古代的植物在地下经过复杂的演变变成可燃性的矿物,煤比柴热值高600多倍。煤炭有了,开始有了煤矿,又开始有了工业,比如说煤炼铁,这样就有了城市的出现。
然后有了蒸汽机,又开始有了火车,把热能变成动能这样的转换。煤炭时代为近代的工业焕发了生机,正像英国一位作家所说,一些又小又破的村子转眼变成了大城镇,无休止的火焰、浓烟长期漂浮在城市的上空,人们从那个时候开始认识到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性。之后有了石油,称之为工业的血液,中国在20世纪初有了第一口油田,新中国成立之后有了克拉玛依、大庆。
石油和内燃机的结合成就了现代交通,成了国际竞争的着力点,成为性价比最高的燃料。然后有了天然气,天然气又比煤炭的热值高,这个数我就不读了。现在的非常规天然气,像页岩气的加盟是新的亮点。作家的笔下对煤炭时代有这样的描述:有了煤,我们才有了光明,有了力量、动力、健康和文明,否则我们只有黑暗、贫穷和野蛮。我在这里补充一点,煤炭的出现首先是环保功臣,它制止了对森林的砍伐。狄更斯也说过: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是光明的时代,也是黑暗的时代,是希望的春季,也是悲伤的冬季。
总而言之,化石能源像双刃剑,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同时提出了高效、清洁利用的挑战。甚至提出了如何低碳,为低碳做出贡献。
从长远看,化石能源不可再生性也是对它的根本制约。人类需要早做准备,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了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后来有了电,这种能量不是能源,它是能源存在的形式,这种形式的发现使能源如虎添翼,极大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和生活。
我们国家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可再生能源资源,到现在我们已经开发了可再生能源还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1/10。非化石能源,从古代原始形式的利用走上现代工业化的利用,古代的水车有了水电,古代的取暖有了光伏、光热,古代烧秸秆,现在可以做乙醇、沼气发电、固态成型。
氢能大家都比较关心,它有多种的应用途径,同时制氢有多种渠道,绿氢是方向,取决于非化石能源的发展,因为发展氢能的初心就是源头,就是要低碳、绿色,源头要可持续。
但是风和光有三性问题:波动性、随机性、间歇性,必须把它和储能技术,灵活性资源和智能电网结合,以便做到中央提出的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增加的新型电力系统,让这个系统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可行,又绿色低碳,实现能源的可能三角,不是不可能三角。
说两句核能,核能在20世纪初是基础性的研究,后来变成了颠覆性技术,首先是军事的应用,然后是民用,现在有了核裂变,将来有核聚变。我们国家商用的核裂变机组大约50台,核能发展了4.9%,还需要继续发展,核聚变研究在我们本国和国际合作均已取得进展,地球上的人造太阳将打开未来能源的大门。
其实刚才讲了这么多能源,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能源物理本源来说都可以归纳为核聚变,因为像煤、油、气是昨天的太阳能,它们是由昨天的生物变成的,所以太阳上的核聚变有太阳能,我们称之为太阳能的可再生能源。电和氢是二次能源,是由一次能源产生的二次能源,而明天的太阳能未来能源既有太阳上的核聚变,又有地球上的核聚变,就是人造太阳。
以上的能源共识支撑人类社会从原始文明到走了农耕文明,我们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这个时候能源、气候、环境、经济要协同发展,实现共赢。
下面说几句习主席提出来的碳达峰、碳中和这件大事的几点认识:
第一,碳达峰、碳中和是顺应绿色发展时代潮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更在深刻影响全球的价值体系,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应对气候变化是我们自己要做,而不是别人让我们做。
以碳达峰、碳中和来驱动我们国家实现技术创新和发展转型,这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必然要求,是缩小与主要发达国家之间差距的历史机遇。同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我们国家实施积极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和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将对保护地球家园做出重要的贡献。
所以我们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保持战略定力,这是第一点认识。
第二,我们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面临减排幅度大、转型任务重、时间窗口紧等挑战和问题。拿2020年数据来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3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大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7%。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概是116亿吨,其中能源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约是101亿吨,占全球能源活动排放二氧化碳的30%左右。
我们国家已经进入高排放国家的行列,未来还会继续增加排放,一定要有压力,从2020年的数据大家可以算出来,我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接近10吨,是全球人均水平的1.5倍,超过了欧盟的人均排放。而人均的二氧化碳排放大于7吨,是全球人均平均量的1.7倍,超过了英、法、德等发达国家。
我们国家存在的难题在于产业结构偏重,第二产业贡献40%的GDP,能源消费占68%。能源结构偏煤,综合效率偏低。中国的能源强度大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5倍,是OECD国家平均值的2.7倍,我们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预留30年左右的时间,明显短于发达国家,他们一般从达峰到中和50-70年,我们必须有全面的绿色低碳转型,我们转型的加速度要更大,挑战也就更加艰巨。
这个表更清楚一点,给出了各国能源强度和碳强度。这个蓝色的就是能源强度,红色的就是碳强度,左边是中国,旁边是世界平均水平,然后是各个发达国家,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确实偏高,这两个量逐步降低是一种进步,降低我们的碳强度和能源强度。
碳达峰、碳中和不是影响我们的经济,而是一个进步,这个进步的标志就是把碳强度和能源强度降下来,这是一个进步。
还有一点,通过积极探索、主动作为。虽然有刚才提到的困难,加快推动技术进步和发展转型,可以实现高质量的碳达峰和如期的碳中和。碳达峰我们要坚持行业和地区递次有序达峰的原则,鼓励已达峰的地区不再增长,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尽早达峰,像钢铁、水泥这样一些已经取得饱和的产业应该率先达峰。
这个图不详细解释了,这是世界银行的原始数据,画出来就是这样。横轴是人均GDP,表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纵轴是人均的二氧化碳排放。大家可以看出来,欧美在发展的初期这个曲线都是爬坡型的,人均GDP升高,人均的排放也增加,我们国家处于现在的阶段,但是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这个曲线变平了,他们继续发展,从人均2万美元到现在人均5万多美元,经济继续发展,但是人均排放再不增长。
这个平的曲线非常说明问题,也就是所谓的达峰就是脱钩,什么是脱钩?就是经济继续增长,但人均二氧化碳不再增长,他们现在也是化石能源占主体地位,但是人均排放量不增加,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和人均碳排放可以脱钩,这是一个进步的拐点,所谓达峰的实质就是这样的。
我想很多同志需要了解这一点。在这个基础上继续采取降碳、脱碳、碳移除等措施,根据工程院的计算,大概在206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有望降到2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左右,其中二氧化碳排放可以控制在20亿吨,碳移除总量大约26亿吨,可以基本上实现碳中和。
总而言之,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科学转型过程。政策性很强,需要把握好节奏,积极而稳妥地实现目标,既要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又要防止转型不力带来落后和无效投资。先立后破,把好事办好,深刻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最后是我的一个观点,八大战略,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节能提效战略,能源安全战略,非化石能源替代战略,再电气化战略,资源循环利用战略,固碳战略,数字化战略,国际合作战略。
最后一个观点,碳中和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也只是一个里程碑,现在我们讲碳中和不是终点,人类社会还要发展,未来社会还要靠未来能源的支撑。从未来能源的角度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双碳”目标的意义和它的历史地位。
我就讲这些,谢谢。
以上内容根据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实录进行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未来能源大会
是一个致力于探索未来能源发展趋势的研究与交流平台。 FEC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汇聚国内外参与者分享从“传统能源”向“未来能源”趋势下的智慧成果。 促进全球能源协调、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建立智能、开放和共享的现代能源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