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电影院的「不散」之时 我们还能看清台湾电影多远的未来?
▲新北仅存的二轮戏院「林园电影城」熄灯。(图/翻摄Google Maps)
● 曾柏玮/辅大电影艺术研究社前网宣
在永和,曾经大排长龙的福和戏院是一间二轮电影院。在1999年歇业后,被蔡明亮导演相中,成为2003年的电影《不散》的拍摄场景。片中的结尾,《龙门客栈》的演员石隽在歇业前的电影院内,向苗天道出的一句台词,「都没人看电影了,也没人记得我们了」,一语如同不敌时代洪流的二轮电影院遗言,而福和戏院只是一个前兆。
二轮电影院在台湾于1970年代左右兴起,但时至今日,早已成为夕阳产业。任由市场机制的竞争之下势必迟早只能歇业,最后可以预期的是,有天台湾就再也没有任何一间二轮电影院了。
上月初,新北市唯一仅存的二轮电影院板桥林园电影城也不敌市场竞争,宣布从今年起歇业。而在笔者撰文时,新竹的「新复珍戏院」也同时宣布于二月歇业,此后全台仅剩三家二轮电影院仍持续营业,分别是台北的「佳佳来来戏院」、台中的「全球影城」,以及台南的「全美戏院」。故二轮电影院在市场机制之下迟早成为「时代的眼泪」,进而被淘汰。
二轮电影院 成为文化资产的必要性
惟二轮电影院之营业方式及其所带来的消费体验,均与首轮电影院与串流平台迥然不同,亦难以全然被后者所替代。而电影作为一种极具文化价值之艺术与产业,除了电影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与艺术之价值,电影院亦在产业链中有其文化上与艺术上之独特价值,如同永成戏院、大林万国戏院、西螺戏院、北斗远东戏院、有乐馆、金东电影院、金沙戏院均成为文化资产即可见一斑。
现有认定电影院为文资之标准 未能全然反映电影院价值
但前述现有登录为文资的电影院,大多都在歇业后始为文化资产,从而文资的价值往往只着重在其建筑物外观或所横跨的年代长短。
问题在于电影院本身的价值就在于放映电影与营业,更是基于各式身分的人在电影院内的互动与消费经验,具有一种社群的文化连结与认同。所以理论上在营业时就登录为文资才有更多的文化价值,得以在已保存的状态下更易于活化。但怪的是,为何现有登录为文资的电影院却不是如此?
因此,当二轮电影院成为一种夕阳产业后,难道对台湾社会而言,二轮电影院只是一种商业与消遣,没有任何的文化或艺术价值?面对二轮电影院的没落,难道不应该以「类博物馆」来评价目前硕果仅存的二轮电影院吗?因此,笔者于上月31日将林园电影城提报为历史建筑。
保存二轮电影院 需要政策支持
我国既已成立国家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足证电影产业与其文化资产为既有政策所支持。而2015年立法院法制局报告指出「为整合台湾各地方的电影文化资产,文化部可以将有意愿的地方电影馆或电影园区纳编为国家电影中心分馆,并进行任务分工,结合国家电影中心的资源同时兼顾地方特色,避免重复投资造成浪费」。
笔者呼吁,若政府有心保存二轮电影院,即应给予政策的实质支持与妥善运用政策工具。除应继续改善《文化资产保存法》对私有文资的补偿措施,更应尽快考虑将二轮电影院纳编为国家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分馆,或对二轮电影院予以政策性补助,甚至如免征娱乐税之赋税优惠等,以避免二轮电影院的消逝,成为电影产业与文化的莫大损失!
英国前首相邱吉尔曾说过「你可以看清多远的过去,就意味着可以看清多远的未来。」台湾不应再放任二轮电影院成为「时代的眼泪」,反而应该从此刻开始,尽速使其成为「时代的宝藏」,才能让全民共享电影院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中原大戏院结束营业,其特色为电影看板为谢森山大师亲自手绘。(翻摄自中华文化总会脸书)
►►►思想可以无限大--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加入「云论粉丝团」看更多!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