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出養案件國外超過國內 學者籲:「這是警訊」應借鏡瑞典
近年因个案复杂度增加、机构人力不足、各国家收出养政策改变等,收出养作业程序拉长。财团法人天主教福利会说,即便挑战增加,为需要找家的孩子媒合一个适合的成长环境,仍是重要使命。图/财团法人天主教福利会提供
卫福部社家署统计,去年完成202件未成年儿少非血缘收出养,国内102件、国外100件,今年1至6月已有112件,国外66件高于国内46件。学者直言,这是一个警讯,国内对收养的支持及鼓励不足,可借镜国外透过减税、经济补贴及育婴假等方式,带动收养风气。
国内有8家核准的收出养机构,其中财团法人天主教福利会执行收出养任务40年,收出养服务中心主任杨淑宜分析,国内收养人偏好3岁以下孩子,若孩子本身有健康问题或原生父母有特殊背景,将增加在国内出养难度,例如毒宝宝在国内出养困难,症结在于收养人对孩子健康有顾虑,媒合国外收养人成为重要途径。
师大社工系兼任副教授赖月蜜说,出养国外多于国内是个警讯,政府应思考目前政策、制度是否对国内收养人鼓励及支持不够,等待收出养的孩子都受过创伤,「这个孩子是国家的事,不是个人的事」,收养第一步须给孩子足够安全感,初期势必要经过磨合,瑞典做法值得台湾借镜,瑞典重视亲职政策,不论多大的孩子出养到瑞典都视为刚出生,收养父母可申请最长480天育婴假,让收养父母有足够时间好好照顾孩子,此一制度相当友善,能发挥鼓励作用。
赖月蜜说,台湾早年出养到国外孩子比率远高于国内,差距更悬殊,2012年「儿童及少年福利与权益保障法」修法确立国内优先原则,才让国内、国外比率拉近,今年又出现国外远超过国内情况,可见政策仍与目标有差距,必须好好检讨。
赖认为,国内不孕夫妻增多,讨论代孕议题时,不妨也花一些心思鼓励收养,社会有那么多孩子值得被照顾,除了已婚者,单身、同志夫妻也可申请收养,国内收养制度必须提高一些配套诱因,也要持续提升风气,让收养不再是秘密,就能鼓励更多人成为行动者。
杨淑宜说,基于认同、文化等因素,站在儿少最佳福祉角度,希望以国内出养优于国外出养,对特殊孩子来说,一旦国内接受度低,出养到国外确实是重要契机。天主教福利会出养到国外案例,以美国占最多,其次是荷兰、瑞典,也努力维护手足共同收养原则,曾完成3兄妹、4兄妹一起出养到美国同一家庭的超级任务。
「不少养父母支持孩子回台湾寻根,胸襟让人感动!」杨淑宜提到,没有人希望自己身世不明不白,身分告知是孩子的权利与渴望,孩子了解原生家庭、收养家庭过程中的付出,就能明白自己身上承载着双份的爱,并认同自己的存在。
曾有一名未满1岁便出养到荷兰的毒宝宝,青少年阶段在养父母陪伴下来台寻亲,社工居间安排下到监狱办理会客,母女俩透过社工翻译交谈,会面后,生母认为当初出养孩子的选择是正确的,孩子也理解妈妈当时有困难,不得不将她出养的决定。除了那次会客,这个孩子成年后也多次来台,她认为「回到台湾很有归属感!」
杨淑宜直言,许多被送出养的孩子,常觉得自身处境像「香蕉」,黄种人肤色下,内在是受白人文化洗礼,在国外可能被当成「外来的人」,回到台湾已不会说中文,和原生家庭生活习惯也不同了,「根的失落」是内心深处很难回避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