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赚食品中间材 学者吁台湾借镜

日本发挥食品加工产业优势大赚「中间材」,台湾农渔业可借镜。图为屏东养殖业。(本报资料照片)

近年来台湾农渔产品出口屡屡受挫,令人忧心台湾农渔业是否失去竞争力?农经学者以日本为例指出,台、日同样土地稀缺、生产成本高,但日本透过全球食品价值链战略改以「中间材」赚钱,从过去仅是「made in/by Japan」变成「made with Japan」,发挥日本食品加工产业优势,台湾应以此为镜。

台湾产业关联学会名誉理事长、台大农经系前系主任兼所长徐世勋接受本报专访表示,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为加入TPP,2013年就提出「进攻型农业」,目标将日本农林水产品出口额由2012年4500亿日圆增至2020年1兆日圆,亦即从上游源头生产到下游需求端的跨国参与,赚取冷链、仓储、技术服务等「中间材」附加价值。

徐世勋说,日本当初是成立「公私伙伴委员会」,在海外发挥冷链、食品加工等优势,从早期「日本制造(made in Japan)」到「日本企业制造(made by Japan)」,乃至「与日本共同制造(made with Japan)」,与贸易伙伴国家共享附加价值增加的利益。

例如,日本胡萝卜很多由台湾和中国大陆OEM代工生产,但昂贵的种苗却由日本进口,生产期间的农业用水、用电则由台湾政府补贴,之后再由日本商社专卖。这种「外包」大幅降低日本的土地、劳动等生产成本劣势,也赚取大部分附加价值,这就是「进攻型农业」战略之一。

徐世勋表示,台湾农业的工资、农地价格等生产成本都难以和国外比拚,未来若真与中国农产品市场脱钩,应改为出口种苗、原材料、智慧农业、技术服务等,提升附加价值,才有出路;而非还在强调出口生鲜蔬果、鲜鱼等「最终财」。何况农产品「最终财」出口涉及双边动植物防疫检疫等,谈判复杂且旷日费时。

他说,其实台湾的种苗、种鱼、冷链农机具等「中间材」都可与贸易伙伴国家共同生产来赚钱,并带动产业升级。农业贸易不是只看蔬果、渔货等农产品「最终财」的出口值,这样赚不了多少钱,也并非「进攻型农业」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