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狂欢时段上演“冰火两重天”,扎堆上新后如何留住人心?

在ETF市场发展如火如荼的当下,仍有产品募集失败。在近半个月里,汇添富国证粮食产业ETF、富国中证全指软件ETF两只头部公司旗下产品先后宣告未能成立。与此同时,ETF市场的“狂欢”仍在继续,近一个月来规模增长了近三成;甚至有新品上市仅三日份额增加近2倍。

这样“冰火两重天”的情况在存量ETF中也有体现。据第一财经统计,目前规模超过100亿元的ETF共有34只,而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小微基金多达92只,其中29只运营时间甚至不足一年就迅速沦为“迷你基”。不过,基金公司还在紧锣密鼓地布局各类ETF。

近年来,随着A股市场的持续波动,资金持续往ETF市场转移,加上政策支持、基金公司发力,以ETF为代表的被动基金规模越来越大,已成为A股市场上重要的增量资金。在业内人士看来,大发展背后意味着强竞争,对于具有先发优势特性的ETF产品而言,“先上桌,再看能不能做好”。

ETF市场“冰火两重天”

在ETF市场发展如火如荼的当下,仍有产品募集失败。10月17日公告显示,汇添富国证粮食产业ETF募集失败。该基金在今年1月16日获得中国证监会准予注册的批复,7月16日起公开募集,截至10月15日基金募集期限届满,未能满足基金备案条件,故《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按照监管规定,新基金获得“准生证”后,6个月之内要安排发行计划并发出发售公告,募集期最长不超过三个月。从时间安排上可以看到,汇添富国证粮食产业ETF是近乎逼近逾期“红线”才推向市场,用足了募集期限,但仍未募集成立。

这是今年以来发行失败的第10只基金,也是年内第二只未能募集成立的ETF产品。在上个月底(9月27日)宣告募集失败的富国中证全指软件ETF,也同样是压哨发行、募集期满格却未能满足基金备案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只产品的所在机构均为头部大型公募。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富国基金和汇添富基金的基金资产净值分别为9951.04亿元、9236.7亿元,在同业中分别排名第7位、第10位。

在业内人士看来,若不考虑缺少知名度、渠道资源差等方面的话,有些产品募集失败属于战略性放弃。“有些产品可能申报时觉得有机会,但当下环境又觉得后续成长空间不大了。”一位大型基金公司市场人士对第一财经说。

另一位产品部人士也回应称:“一方面是现在产品太多了,另一方面是当前背景下,帮忙资金的成本非常高,若预判后市机会一般,成本计算下来不划算,那可能就会放弃”。

那厢未能进场,另一边却热闹十足。10月15日,首批10只中证A500ETF正式上市,这批产品在9月募集时便全部超过募集上限,最终合计200亿份。截至17日,这批产品的份额已增至299亿份,仅三日,份额便扩大50%。其中,国泰中证A500ETF扩张最快,最新份额已经达到59.96亿份,增加近2倍。

记者注意到,在上述产品募集失败期间,ETF市场正迎来一场“狂欢”,资金净流入量、规模增长速度、市场讨论度、成交额等方面均达到历史高点。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6日,全市场ETF产品规模为3.49万亿元,较之上月同期的2.69万亿元增加了8000多亿元。近一月内ETF市场规模扩容了近三成。

存在大量迷你ETF

事实上,这样“冰火两重天”的情况,也是ETF市场发展的一角。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6日,剔除今年成立的新基金后,全市场共有707只股票型ETF,规模合计为2.65万亿元。

其中,包括8只千亿元规模的产品在内,规模超过100亿元的ETF共有34只,合计规模为1.2万亿元。而另一边,还有超过200只ETF产品规模不足1亿元,包括70只在5000万元清盘“警戒线”下挣扎的产品。

这些“迷你”基金里,有22只成立于2023年,7只运营时间甚至不足一年。如工银中证100ETF、汇添富中证电信主题ETF、银华中证2000增强策略ETF均成立于去年12月。而在今年陆续清盘的20只ETF里,华泰柏瑞中证有色金属矿业主题ETF、景顺长城国证2000ETF、鹏扬国证财富管理ETF等均为去年成立的。

与此同时,在政策和资金的双重支持下,各家基金公司仍在上报、发行,营销各个维度互拼手速。一旦出现新指数或新赛道,各家基金公司都不甘落后,都要在第一时间推出ETF产品,竞争尤为激烈。

Wind数据显示,以基金成立日计算,从2020年开始,每年均有上百只ETF产品上新。截至10月17日,今年以来有122只新ETF成立,24只发行份额超过10亿元,半数则低于3亿元。此外,还有11只ETF产品正在发行,47只处于待审批或排队发行阶段。

以最近的爆款产品中证A500ETF为例,指数还未问世,便有多家基金公司积极上报。进入发行环节后,除了宣传海报、小视频刷屏外,产品发布会、线上直播讲解、线下路演等各种方式也同样层出不穷。为了“首发”成绩亮眼,各家基金公司参与人员几乎忙到“脚不沾地”。

“ETF同质性强、先发优势明显,首募规模成为很多基金公司追求的重要目标,基金公司大多希望一鸣惊人。”华南一位指数投资部人士表示,先发产品会形成对资金的虹吸效应,若规模较大,即使后续有同质产品推出,想要“弯道超车”也有一定难度。

但随着时间推移,密集发行的ETF很快出现迷你化现象,部分还处在“蜜月期”的ETF规模已经减少80%以上。据第一财经统计,截至10月16日,在年内成立的股票型ETF里,已有22只年内成立的股票型ETF规模不足5000万元。

例如华安深证主板50ETF,7月成立时的发行规模为2.31亿元,如今仅剩0.08亿元;3月成立的海富通中证2000增强策略ETF、4月成立的大成中证红利低波动100ETF的最新规模均在千万元左右。

为何疯狂“内卷”?

那么,即使快速成立就迅速沦为“迷你”基金的案例颇多,但基金公司仍在积极上报,发行了很多跟踪相同或者类似指数的产品。对此,第一财经采访多位基金公司人士发现,大多数态度是“先上桌,再看能不能做好”。

“从完善产品布局的角度来看,头部公司要保持现有地位,那基本上市场上所有的赛道产品都必须要有,不然就可能会掉队。”一位基金观察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ETF的发展是市场趋势,头部公司也是在占位发行,有些产品是出于扩充产品线、追求差异化的战略考量。

“比如细分赛道的先发优势很重要,做得好就会逐渐形成自身竞争优势。”该人士进一步表示,就结果而言,如果同质化竞争太严重,投入大量资源却没能做起来,那就是无意义的内卷。“这种‘内卷’也无法避免,不得不参与”。在他看来,大发展背后意味着强竞争,头部公司后续在产品创新、流动性、费率这些方面会拼得更激烈。

沪上一位基金公司人士与第一财经表示,ETF产品会在市场中形成优胜劣汰,“报的多,后面淘汰的也多,能存活下来的就会扎扎实实成为投资者配置的工具,让市场保持交易流动性,长期来看,也是一件好事”。

在业内人士看来,过去ETF比较看重追求首发规模,但短期营销带来的投资者的黏性较差,普遍存在上市后规模出现比较大的缩水,这对管理人、销售机构和投资者都是消耗。但如今这一局面有所改变。此外,流动性作为ETF的生命,是评价ETF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目前,部分ETF的流动性表现并不好。Wind数据显示,以10月17日为例,98只股票型ETF全天换手率不足1%,73只成交不足百万元。如易方达中证长江保护主题ETF、前海开源中证500等权ETF的成交额不足3000元,换手率不足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