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12年前周克华被击毙时的报纸,才看懂《我是刑警》的良苦用心
一位持枪抢劫银行的死刑犯,在被捕前夕,一个人去看了《听风者》这部电影。
他究竟是意欲何为?难道是为了学习这部电影中的反侦察技巧来躲避警方的抓捕吗?
这位抢劫犯不是别人,正是周克华。
我们看到他12年前被击毙时的报纸,或许才能明白电视剧《我是刑警》对这一案件的描述有多么准确。
《我是刑警》是一部以刑警视角演绎如何抓捕犯罪嫌疑人的电视剧。
当时一经播出就获得了巨大的反响,因为在当时的观众看来,这种类型的电视剧是非常新奇的。
在那个网络不如现在发达的时代。
大家了解社会上各种事件的方式往往是通过报纸,而非电视剧。
而电视剧的好处在于能够让我们迅速了解整件事的脉络。
那么,先来看看当年周克华抢劫案的具体情形。
当年在重庆的一家银行前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持枪抢劫案件。
一名中年男子拿着一把手枪,在银行门口实施抢劫。
抢劫之后开了几枪,随后在混乱之中趁乱逃跑。
导致银行一死两伤的悲剧发生,这件事一经披露就引起了社会上很大的热议。
因为没有人会想到在光天化日之下,居然有人有这么大的胆量在大马路上公然闯进银行抢劫。
如果这件事得不到处理,那么重庆人民将会人心惶惶。
没有人愿意每日都生活在无穷无尽的威胁之下。
于是警方立即展开了对周克华的追捕,甚至对他发布了A级通缉令。
派出了专家组对此事进行调查,最终周克华被抓捕归案。
值得一提的是,他当年被追捕归案时,因为拒捕直接被警方击毙。
当初的报纸上对他也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述,因为他的相关犯罪事实得到了警方很细致的讲解。
大家也就能够更加明白这罪犯平日里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周克华并不止实施过这么一次犯罪,他每次犯罪之前都会进行踩点。
并且对周边地区也必须了如指掌。
他曾经在银行门口动手了几个月,观察来来往往的人群、车辆。
甚至确定了在某个时间段他的防卫力量最为松懈。
这才决定下手抢银行。很多网友都感慨,周克华有这样的心思和胆量。
为什么就是不肯去找一个正经的工作,偏要做这些违法乱纪的事呢。
甚至他对于现代化的侦查措施也有防护手段,他很喜欢上网,但每次上网后都会清理痕迹。
他平时抽的烟也必须是装在口袋里,等回家再找地方销毁。
有一次警方抓捕他的时候,他无处可逃躲进了深山。
所有人都认为他躲在里面不用过多久就会出来。
因此警方在深山的入口严守了几个月,但丝毫没有见到周克华的影子。
原来周克华是找到了离开这深山老林的另一条路。
但那是条人迹罕至的小路,他在里面的一处墓地待了几个月。
从南京一路走路回了重庆,这其中他甚至走破了三双鞋。
这样一个凶狠有毅力的罪犯,让大家都对他狡诈和谨慎有了更新的认知。
在大街上有好几次警方都找到了他的痕迹,但他的反侦察意识非常强。
他一旦发现附近有人在看着他,就会立刻转变方向躲入人群中。
不过几经波折,幸好警方还是将他抓捕归案。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报纸也披露了,他死之前还曾经一个人去看《听风者》和《太空一号》这两部电影。
这无疑让观众们都好奇,这犯罪人难道是想看这两部电影来学习其中的反侦察细节吗?
这无疑是有些天方夜谭的,因为在这种电影当中,反侦查技术当然是有。
但如果就此想要炉火纯青,那就算是天才也办不到。
而对于这些细节,在十几年前的报纸中披露过的。
在电视剧《我是刑警》中全部都一一还原了出来。
包括周克华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举动,还有犯罪时候的各种细节。
狡猾如狐的特点都被演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这背后无疑是有着演员一日复一日的自我磨练,并且尽全力打磨演技的结果。
甚至这部剧敬业到了什么程度,就连最后在报纸上刊登的周克华因为拒捕被击毙的照片。
这部电视剧也是力求1:1的还原,就比如他的姿势是头朝下,然后头旁边有血渍的表现。
这种1:1还原的场景都是非常考验演员本身的戏剧功底的,更别说他本身还是一场武斗戏。
就算有软垫垫着,演员倒下去的时候可是真摔。
也正是演员的这种尽心尽力的表现,还有背后导演组和道具组全力的配合。
这才向观众们呈现了一个完整并且细节拉满的犯罪现场,不得不说这真是诚意满满了。
相比于今天的很多电视剧来说。
这部小制作的电视剧,反而给我们了更多震撼。
它无疑展现出了当代刑警,在面对犯罪团伙案件时,展现出的不畏困难,一心为民的风范。
很多这一次案件当中的细节都是制作组去找到当年的民警去了解的。
并且据他们的回忆来拼凑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犯罪过程。
这就是一个制作人的自我修养。
而从这部电视剧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制作组是真的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刑警来制作的。
结语
全程都是紧锣密鼓的各种线索追踪,从犯罪角度的剖析。
再到后来关于嫌疑人心理的描绘都力求入木三分,这部电视剧风格硬朗。
可以说是一部真正的纯粹刑侦电视剧。
而这部电视剧无疑给当今疲软的刑侦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告诉了市场一个道理:只要是用心制作并且剧情良好,注意引起到位的电视剧。
无论怎么样观众是会买账的;反而如果一味追求流量,观众就会弃之如敝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