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名里都有“柴胡”两字,大柴胡汤和小柴胡汤有什么不同?

大家都知道,小柴胡汤是千古名方,但您知道吗,还有个大柴胡汤,也同样是很有名的方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先看看大柴胡汤的汤头歌诀: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苓夏白芍将。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

由此可见其组成: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芍药。

熟悉小柴胡汤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里面就有小柴胡汤的含义,然后再加上大黄、枳实、芍药。

大柴胡汤适应的是表证未除、里证又现的情况。方中柴胡解表,大黄、枳实攻里,黄芩清热、芍药敛阴、半夏和胃止呕,姜、枣调和营卫,可以说是少阳阳明同治之方。

本方以小柴胡汤作为基础,而小柴胡汤原本就是和解少阳之方,也是很有代表性的和解方,虽然加入的药味不多,其性质却有了很明显的改变。

从主治证候来看,这时候应该是阳明腑实而兼有邪滞少阳,或者直接说有承气汤证和小柴胡汤证。两个“小”证加起来就成了“大”,这也是大柴胡汤方名的来历。

无论是小柴胡汤证还是小承气汤证,其热实互结的情况并不严重,小柴胡汤证主要就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这里面有邪在少阳,还有胆胃不和、胃气上逆的表现。

但再加上阳明腑实的便秘,也就有了一定程度的热实胶结,所以这时候的胃气上逆就比小柴胡汤证要明显多了——呕不止。

在《伤寒论》的原文里,它还有少许的烦闷,以及持续的郁郁,也就是情绪不高的样子,则可以看成是胆热扰乱心神而得。

需要指出的是,此时还有心下、胸胁、包括胃脘的满痛,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胃脘的气机阻滞更重了。同时因为热实互结,所以有大便不解,也有的则反而出现协热下利,那是热邪逼迫津液下泄的结果。

这个证候还有“舌正黄”的舌苔,这是里热重的表现,因此脉象也就弦数有力。

由此可见,大柴胡证就是既有小柴胡证的邪聚少阳特点,同时又有热实互结在胃肠,当然,胃肠之热还不如大承气那样重,主要以胃气上逆为主。

这就是半表半里证和热实互结相加的结果,因此也叫作少阳阳明合病。这样可以看成是一种少阳初入阳明、但少阳证还在的情况。治法来上就要在和解少阳的同时,配合内泻热结,于是就相当于小承气汤、小柴胡汤结合了。

从大柴胡汤的组成来看,实际上就是小承气汤和小柴胡汤组合后加减的结果:由于有热实互结在胃肠,所以去掉了人参、甘草。而热实互结比较轻,也去掉了厚朴,只保留了枳实和大黄,泻下就要和缓很多。

此外还加入了芍药,能够缓急止痛,芍药和枳实的配伍,在《伤寒论》里本来就是调和气血且止腹痛的基本搭档,并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

这样化裁之后,大柴胡汤就有了和解少阳的柴胡、黄芩,还有和胃降逆的半夏、生姜,以及清泻里热的大黄和酸敛止痛的芍药。

总结全方整体偏于寒凉,所以既是少阳阳同治,但又以阳明为主。

方中大黄、枳实是内泻热结的一个基本结构,也是“轻下”的体现。而柴胡、黄芩是和解少阳的组合,生姜、半夏则是和胃降逆的。

因为热邪最常见的就是耗损阴津,所以用酸敛的芍药去益阴缓急,同时兼顾热实互结所致之腹痛;姜枣调和脾胃和气血。

古今验方集解,熟悉中药配伍,辨识“君臣佐使”文化养生谈200元购买专栏

总结起来,虽然两方都以“柴胡”冠名,但大柴汤和小柴胡汤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牵着是后者的扩大版——增加了泻下里热且以此为主,而小柴胡汤则专为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并无清泄里热之能。

因此,无论是小柴胡汤还是大柴胡汤,都被归属为广义的“解表剂”,但大柴胡汤则属于“表里双解”,小柴胡汤则属于“和解少阳”,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