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国际战况 社科书升温
《自由》作者蕾雅.乌琵成长于共产主义的阿尔巴尼亚,在1990年柏林围墙倒塌后来到欧洲,她想引导读者思考「这世界没有一个真正的答案」。(时报出版提供)
与文学、商业理财类书相较,社科类书一直相对冷门,随着国际战况不断,出版社观察读者确实较过去更为关注人文社科类书籍,包括报导纪实文学、传记、政治、国际关系、军事、社会学等,均明显随着国际情势而反映于书市。
时报出版编辑王育涵指出,因台湾受外在因素影响颇多,因此可发现近年读者亦会随着国际时事而选择阅读,出版社在选书时也回应需求,「一般来说,社科书会去挑选觉得对台湾读者的眼界或国际局势变化,尤其和美国、大陆有关的。」例如今年7月出版《一九四九:中国革命之年》描写出中国长期权力斗争的最后一幕,由牛油大学中国中心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名誉教授何杰明所着,「从中可以看到他已嗅到现今局势」,特别着眼于由美国的立场,解读美国在政党利益下如何看待台海问题。
翁达杰文学奖、柯斯达年度最佳传记处女作奖得主蕾雅.乌琵的《自由》是另一近日在书市受瞩目的作品,作者成长于共产主义的阿尔巴尼亚,然而1990年柏林围墙倒塌1年后,那需要排队,充满政治处决和秘密警察,但对乌琵而言却是习以为常的美好世界完全改变,阿尔巴尼亚转型为民主国家后紧接着面对经济问题,她也在远赴欧洲后才发现整个家族都是社会主义的受害者,然而她的父母辈却总是相信若回到以前的体制,生活就会回到常轨。
王育涵指出,乌琵有心写给年轻族群阅读,因此自传笔调轻松幽默,但在她的叙述中仍引导读者思考:「这世界没有一个真正的答案」,王育涵也认为,近年引进翻译类社科书,特别希望让台湾读者看到国外如何思考以及看待世界,进而让读者在眼前的新闻、事件外,有自己的思辨,也希望不同的视角带着读者培养出对不同看法的容忍度。
三民书局副总编辑萧远芬指出,以三民的国别史丛书而言,过去伊拉克、阿富汗史相对没有什么关注度,但随着时事推进也明显带动书市,以2006年就出版的《乌克兰史》为例,库存书在仓多年,而今年俄乌战争开打,4月推出的新编增补版,在上市1个月内就加刷。
萧远芬也指出,社科类书随时事受到瞩目虽快,但编辑思维仍回到「人性」,希望引起更多共鸣,如引进韩国作家南源相《征服统治者的味蕾》,其中讨论到「罗宋汤」原是乌克兰贫农食物,却登上俄罗斯皇帝的加冕仪式成为国宴菜,有趣的主题搭上俄乌时事,也成为一时热议的话题书。
萧远芬指出,以三民书局长期经营大专用书而言,一些国别史等大部头的书仿佛像是做苦力,虽朴实不讨好,但因知识浓度高,仍被专业读者需要,她也指出,在影音、线上资讯充斥的时代,书的价值不只是放在资讯,而是留下价值,例如反思人性、制度的辩证等更隽永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