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污变废为宝,生态经济双赢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贾泓 姚春晴

5月21日,走进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极乐乡阳坡村,空气清新,街道干净整洁,河渠清澈见底,十几名村民正在村主干道路两旁忙着种植海棠树。极乐乡党委书记马美娜说:“阳坡村良好的人居环境背后,不仅有一段将‘粪污’变‘粪肥’的故事,还有一本‘污染源’变‘绿色资源’的乡村发展‘生态经’。”

阳坡村是远近闻名的“牛”村,家家户户靠养牛发家致富,走向小康之路。阳坡村养殖户娴熟的养牛技术也成为当地的“金字招牌”,左邻右村的村民慕名学习养殖技术。但随着养牛产业的快速发展,养牛在给当地村民带来可观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幸福的烦恼”。

“村里112户农户从事养牛产业,牛存栏量1600多余头,每年产生约0.58万立方米粪污,由于牛粪得不到及时清除,不仅气味难闻、招引苍蝇蚊虫,而且堆放在院内、家门口、村道上,严重影响人居环境。牛粪一度成为村民们的‘头疼事’,名副其实的‘牛’村也成了‘牛粪’村。”村民冶文虎回忆。

为有效解决粪污处理和资源化问题,今年,极乐乡党委和政府以全县粪污资源化利用示范乡创建工作为契机,在阳坡村开展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试点。阳坡村结合本村实际,以“党支部+养殖户+项目”党建助推粪污综合利用,按照畜禽粪污“摸清底数、项目推进、种养循环”闭环管理,探寻出一条就近消纳、变废为宝、生态循环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绿色”路径。

阳坡村党支部书记、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负责人冶宝寿告诉我们:“与以往由第三方实施项目的方式不同,此次我们村的绿色种养循环项目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负责实施,形成以合作社运作为主‘统一收集、就地消纳、定向配送、机械施用’的粪肥还田绿色种养循环机制,既能充分利用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又能提升耕地质量水平,实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每年合作社所产生的7万元收益属于全体村民所有,实现了‘事’为民所办,‘利’为民所用的服务理念。”

目前,阳坡村由村股份制经济合作社承担绿色种养循环项目55.33公顷,完成还田1660立方米,构建“良田治理+特色种植+生态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农牧业一体化循环发展格局。同时,积极打造有机肥替代化肥百亩攻关田,油菜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示范区66.61公顷,真正实现了把“粪污”变成“粪肥”,把“污染源”转化为“资源”。

村内养殖大户冶成龙家里养着100多头牛,怎么处理牛粪成为困扰他许久的难题。试点工作开展后,这个难题便迎刃而解:“以前,养牛产生的牛粪需要自己动手拉到村里的粪污集中堆放点,费时、费力、费钱。一些规模小的养殖户为了降低成本,选择自行处理,很容易给环境带来污染。现在村里实施绿色种养循环项目后,村里负责回收,做到牛粪日产日清,解决了牛粪转运成本问题,又解决了牛粪无用污染的问题。”

从冶文龙的养殖场出来,来到村内千亩油菜连片种植示范地,成片成片的油菜在平坦宽阔的农田之中舒展身姿,种植户正在田间里忙着拔草、施肥、放置粘虫板等,现场忙碌而有序。

“以前要用粪,得去养殖户那里拉,有时候还需要顾人顾车,花费不少,现在有了绿色种养循环项目,有机肥直接送到田间地头,省时、省力、又省钱,每亩地还能省下200多元有机肥钱。”种植户冶成财一脸满足地说。

在解决牛粪“出路”问题的同时,阳坡村党支部把粪污资源化利用同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紧密结合,持续在人居环境整治上下足“绣花”功夫,着力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常态化、长效化,绘就乡村振兴靓丽底色。依托“垃圾不落地”示范村创建,探索实施“支部推动、党员带动、群众行动”的党建引领人居环境整治模式,按照“扫干净、码整齐、清沟渠、促转化”的整治目标,开展春季“植树护绿”行动、村道路沿线绿化美化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对农户房前屋后、河道两岸乱堆乱晒粪污集中清理,积极打造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生态宜居乡村。

马美娜说:“粪污资源化利用大大减少了种植养殖业的人力、物力支出,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和生态环保衔接问题,实现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相得益彰的目标。截至目前,全乡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