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香港「兩制」不斷收緊 經濟也要配合北京
基本法23条立法后,国际社会重新审视香港的政治经济环境。时事评论员刘绍锐指出,北京对香港的「两制」,包括政治及经济都不断收紧,香港的经济决策也要配合北京的大方向,北京衡量利害关系下才给予香港一些空间。
香港2020年6月30日实施国安法,3月23日进一步立法实施基本法23条,国际社会认为北京进一步收紧香港的政治环境。
在经济方面,香港政府跟中国大陆政府一样,在经济堪忧下需重新吸引外资,港府努力尝试维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目前香港的经济体系与中国大陆仍有一些差别,如港币仍然与美元挂勾,又或是疫情期间香港不需要跟随大陆「清零」等,外界对北京是否在经济或非政治上给予香港一些自主空间仍存有想像。
香港时事评论员刘锐绍向中央社表示,「两制」已经在不断收缩,无论是在政治上的体现或经济上的自主权,也无论是「一国」或是「一城」,甚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框架下。
他表示,过去多年香港在政治及经济上都要服务中国大陆,只是北京在不同阶段对香港有不同程度的收紧。
刘锐绍说,在政治上,2007年及2012年香港泛民主派仍能派代表参加香港特首选举,2014年北京开始收紧香港的政治发展。在政制改革的敏感时刻,北京发表「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白皮书,提出中央对香港拥有「全面管治权」。
之后北京收紧了特首及立法会的选举办法,香港没有双普选,引发「雨伞」运动。
2019年港府提出修订逃犯条例,引发「反送中」运动。2020年香港实施国安法,大批泛民主派被捕,之后港府修改立法会及区议会选举制度,只有「爱国者」能参选。
刘锐绍指出,在经济上,香港的最终决策权及主导权也在北京手中,这在2019年之后愈来愈明显。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粤港澳大湾区,北京要香港融入大湾区,不但想要香港人才转移,甚至港府发放补助老人看病的医疗券,也可在大陆使用。港府投入巨额资源发展「北部都会区」,都是配合大湾区。
他说,这对香港来说是一种收缩型的结合,「也是香港经济发展方向的实质转变」。
刘锐绍认为,北京保留香港经济上与大陆有些不同,「是北京的实用主义及利害关系考虑下而出现,不存在『一国两制』下为香港保留某些权利。」
他说,过去多年都有人提出港币与美元脱勾,甚至与人民币挂勾,「但现实上做不到,做了对香港、对北京也没好处。北京认为要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才给予香港在执行层面有决策权。」
总结目前香港的情势,刘锐绍说,「现在的收紧,只能说紧处未算紧,令香港停顿甚至走回头路,无人知以后会怎样。」
北京对香港政治经济进一步收紧,加上中外关系变化,已影响外资在香港的投资。
据调查,香港今年第1季首次公开募股(IPO)集资额只有47亿港元(约新台币193亿元),年跌30%,创2009年同期以来新低。今年初,印度股市规模达到约4.3兆美元,首次超越香港;许多未能在美国上市的中资企业,都放弃赴港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