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验证、孵化投资一体,上海组建百亿基金长周期支持未来产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孙燕 上海报道

在金融“五篇大文章”中,科技金融居于首位。

科技创新具有周期长、风险高、指数型增长等特点,这决定了其特殊的金融需求:长周期特点决定了硬科技企业需要长周期耐心资本供给,高风险特点决定了需要“股权融资为主、债权融资为辅”的金融供给方式,指数型增长特点决定了需要着力培育早期金融供给。

“科技金融服务需求量大,但科技金融供给仍然较小。”在9月8日举办的2024WeStart全球创业投资大会上,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指出。

从PE投资久期与科创企业的成长期对比来看,短期资金资本较多但长期资金资本较少;从融资结构看,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强,科创企业的股权融资弱——2022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11.35万亿元,而科技行业股权投资金额仅0.54万亿元,占比4.75%。

近年来,国内陆续设立了长周期科创股权投资基金。君联资本总裁李家庆指出,2023年7月全国社保基金专项基金设立,第一次有了国家级基金以专项基金的方式,长周期支持科技创新,是非常好的实践;北京市的1000亿元产业基金和上海推动的1000亿元基金,也是很好的范式。

在9月7日的2024浦江创新论坛开幕式上,上海宣布组建总规模1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将目标瞄向未来科技创新。

上海组建百亿基金长周期支持未来产业

此次100亿元由上海市财政全额出资。放眼全国,国有资本正成为科技行业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中人民币基金最主要的出资方:据统计,截至2023年,国内各级政府围绕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布局种子、天使、科技成果转化、创投、产业等各类基金数量超过2000只。在新设基金中,国资出资占比已超过80%。

期限方面,相较国内私募股权基金合同期限长则七到八年、短则三到五年,这只未来产业基金期限长达15年,还可根据情况申请延长3年。这符合科技成果转化的规律:重大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企业发展平均年限超过15年,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

投向方面,依据此前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动上海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新设的上海市未来产业基金,重点投向处于概念验证和中试等早期阶段的硬科技领域和未来产业。

科技创新从概念到商业化的路径可以概括为“概念验证—中试—创业孵化—股权投资—转化落地”,其中概念验证和中试是难以攻克的薄弱环节。上海市未来产业基金把早期投资前推到了概念验证、中试阶段,瞄准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

投资策略方面,该基金采用“直接投资+子基金投资”模式。其中,直接投资主要投资未来产业领域重大战略项目,子基金投资对子基金出资比例最高可达50%,设有回购让利机制。

基金管理方面,上海国投公司将牵头组建国资控股的市场化基金管理平台,重点聚焦未来产业领域早期投资,协同各类资源,打造开放的投资验证孵化一体化平台。

概念验证、孵化投资一体

值得一提的是,该基金聚焦“概念验证、孵化投资一体”,将建立战略科学家委员会、科技项目经理人投研团队和概念验证经费联动投入机制。

此前在《关于进一步推动上海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上海提出持续推进创业投资与孵化平台联动发展:积极鼓励“基金加基地”“孵化加投资”等各类模式创新,提高初创企业孵化培育效率。深化政府引导基金与国际知名孵化器品牌合作。对符合条件的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功能性平台发起设立的早期基金,政府引导基金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

在《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中,上海一方面支持高质量孵化器联合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共建实验检测、概念验证、中试基地等平台,另一方面明确要强化对投孵联动的引导,支持高质量孵化器与市级母基金合作,设立不少于一支早期硬科技投资种子基金,引流“耐心资本”联动发展。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建议,在IPO前应有4棒资金接力:第一棒为高质量孵化器自筹+财政资金,第二棒为未来技术种子基金,第三棒为硬科技天使投资基金,第四棒为硬科技成长基金。

其中,第一棒资金超前孵化,支持科学家科技创新;第二棒资金支持开展未来技术验证和设计验证;第三棒资金支持完成未来技术验证的产业化项目,可以优中选优进行深度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