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会谈可降低中美对抗?

(新华社)

3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在罗马举行了长达7小时的会谈。此次会谈对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以及是否会再次导致冷战时期的东西对抗,居有关键性的作用。

这次双方进行了坦诚和建设性的沟通,同意共同落实好两国元首共识,增进了解,管控分歧,扩大共识,加强合作,为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的正确轨道积累条件。但双方的龃龉仍然存在:杨洁篪在会晤中一直强调,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美方在中美3个《联合公报》中都明确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一中原则是中美建立外交关系的前提,也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但美国拜登政府在台湾问题上行动与表态明显不符。显见北京对中美关系是否能回到原来期待的远景,仍存疑惑。

至于美国的态度,也可见美方的会谈简报说明:苏利文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美中关系的问题,并称美国和中国高级官员就涉及俄乌战争的问题进行了「实质性讨论」。而且,苏利文在13日先接受CNN访问时已说,美国相信北京之前就知晓俄罗斯计划对乌克兰采取军事行动,但不知详情。但苏利文又说,如果中国帮助俄罗斯回避制裁,必定面对严厉的经济制裁。

除了对中国发出警告外,美国、欧盟及其他盟友是如何团结一致,要让俄罗斯付出代价,也是苏利文传递的讯息之一。尽管如此,有些迹象早就说明中国不会参与美国主导的对俄制裁行动。譬如,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中国一直拒绝将俄罗斯的行动称为「入侵」,杨洁篪在阐明中方立场时,只呼吁俄乌双方保持克制。

但重点是3月2日,在联合国大会就要求俄罗斯撤离乌克兰的决议草案举行的紧急会议上,虽然该案以141票赞成压倒性的多数通过了决议,但关键性投反对票的除了拥有安理会否决权的俄罗斯之外,还有白俄罗斯、北韩、叙利亚和厄立垂亚;另外,中国与印度等35个国家都投了弃权票,显示出在一片反对入侵乌克兰声中,与欧美立场相异的国家也不在少数。

另外一个迹象,则是中俄早就有要形成反美统一战线的共同构想。最能证实这股趋势的,就是在2月4日中俄宣布了两国的友谊将「没有上限」。

尽管目前看来这是场困局。但拜登已准备于3月18日晚间(亚洲时间)与习近平进行会谈,这将是俄乌战争后,美中两国元首第一次的对话。根据英国广播公司和法新社报导,拜登会提及中国可能向俄罗斯提供军事装备一事。美国白宫新闻秘书普萨基更在拜习通话的前一天说,拜登将明白告诉习近平,「美国高度关注这些军备可能用于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行动中」。而且拜登也将提出警告:如果中国为面临各国制裁的俄罗斯伸出援手,中国将为此付出「代价」。

同时,《纽约时报》也在3月15日刊出一篇类似结论的评述〈China Sees at Least One Winner Emerging From Ukraine War〉,中国认为乌克兰战争虽未结束,但一种共识正在形成:就是中国将在这场动荡中脱颖而出成为胜者。

其实中国早已打下战略基础,以保护自己免受可能面临的最糟糕的经济和外交后果,并企图从硝烟散去后显现出来的地缘政治变化中获益。

至于北京下一步将会如何做,应取决于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力度。此外,习近平可能会继续维护与普丁的伙伴关系,因为北京认为中美关系改善的可能性很小,中国需要留住俄罗斯这个最重要的战略合作者,即使中俄并未直接结盟。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只能继续采取暧昧策略,当然,在外交上的应对就会越来越难。(作者为澳门理工大学名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