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入无法显著提升幸福感

《正面思考的假象:乐观偏误 如何让我们过得更好,却又 自取灭亡?》作者/塔莉.沙罗特出版社/今周刊

QR Code

在各种讨论幸福的文献中,最常被拿出来讨论的是财富与幸福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拥有更多财富,会变得比较幸福吗?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平均来看,钱赚较多的人通常也比较快乐。接受问卷调查的受访者中,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者,有半数的人表示对生活满意;年收入在3万美元以下的受访者中,只有25%的人表示自己活得快乐。然而,包括美国社会调查概况(U.S. General Social Survey)在内的不同出处之数据也显示,最高收入组的主观幸福感程度,确实比最低收入组还高出两倍;不过中等收入与最高收入组之间的幸福感程度就差不多了。同样地,在检视不同国家的幸福感程度时,我们会发现随着国内生产毛额(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上升,幸福感也会稳定提升;然而在GDP达到一定水准后,即便GDP再提升, 也不会影响大众的主观幸福感程度。根据益普索莫里公司发表的数据,英国过去50年来GDP逐年成长,却没能让国民觉得更快乐。

这些研究结果,也导引出一个问题:既然银行户头里的钱比较多并不会让我们比较快乐,那我们何必汲汲营营赚更多钱?有几种可能的答案。首先,我们在生活中一定会渴望得到更多,但一旦得到自己要的,我们也很快就会习惯,于是那个事物就不再能提升我们的幸福感程度。即使是买彩券中奖的人,在中奖的短短一年后,生活满意度也会回归到赢得几百万美元前的程度。刚得手的东西-一台大萤幕电视、一栋有五个房间的大宅、一辆拉风跑车及名牌服饰- 我们很快就会习惯得到这些东西。我们当然会渴望一栋新房子、一辆奢华好车、更常出门度假、去高级餐厅用餐,还有买下价格不菲的服装,但在得到这一切之后,过不了几个月我们就会适应,于是纵使接下来获得再多钱财,也无法有效地提升幸福感。

此外,在职场上高收入往往与较重的责任、较长的工时脱不了关系。还记得前述的提升幸福感事项排名吗?人们认为最能令他们感到快乐的,是多花时间和家人相处,第二名是多赚钱,第四名则是多花时间和朋友相处。为了事业有成、发大财,我们往往得牺牲和亲友相处的时间,就算达成第二号目标,也失去了一号与四号目标。结果呢,我们虽然整体成就感有所提升,一天当中感到快乐的时间却逐渐减少。

另一方面,财富对整体生活满意度与短期愉悦的影响力之落差,也许能解释为何采取不同调查方法,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就会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用概括性问题评量幸福感程度的研究(如询问「你的生活有多快乐?」),会得出收入与快乐的相关性,呈现不上不下程度的结果;而使用「定期的体验幸福评量法」的研究,往往找不到收入与幸福感程度之间的关联性。这可能是因为高收入确实对短暂回想时的生活满意度有影响,却没有显著提升我们的整体快乐体验。

会出现上述落差,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康纳曼等人所提出的聚焦错觉(focusing illusion)。「聚焦错觉」指的是在别人问起生活中某个具体面向时,我们会过于夸张地重视这些面向。如果研究者在问卷调查中问及收入时,人们就会把专注力放在自身的财务状况上,所以后续在填答关于整体生活满意度的相关问题时,大家可能会比平时更把考虑重点放在经济状况上。

有多名研究者提出,真正能促进幸福感的并非绝对财富,而是相对财富-也就是与周遭其他人相较,自己所拥有的财力。

更多摘文详见:

bit.ly/3B80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