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曾是文化沙漠 歷經30年開墾出綠洲

来源:联合晚报-02话题新闻-社会气象台(1997/01/20)

1980年代的高雄市景脏乱,爱河长年飘出臭味,被文化界人士指出缺乏文化气质,没有音乐厅、公园及文物陈设,但高雄人并不是不喜欢艺文活动,只是没有场域推广,人才只能北漂或到国外进修。

高雄世运主场馆可容纳5万人,五月天前往举办演唱会可见满场人潮。图/联合报系资料照(2017/3/30 刘学圣摄影)

一切的转机从30多年前开始,高雄市政府开始整治爱河及市景,高雄县市合并前后陆续争取经费,将曾经的军营卫武营打造成艺术殿堂,还有凤山知名地标大东艺术园区、可容纳5万人的世运主场馆、高雄巨蛋、驳二艺术特区、栈贰库、高雄流行音乐中心、高雄美术馆等,国内外团队演出场域选择更多元,高雄市民每周都有不同的市集、演出及展览可参观。

高雄卫武营音乐厅是全台唯一葡萄园式音乐厅,舞台在中央,观众坐在面对指挥位置,可清晰看到乐团。图/联合报系资料照(2019/09/23 本报记者摄影)

高雄市政府更以补助吸引剧组至高雄拍电影、影集,其中痞子英雄就选择高雄为主要拍摄场景,市府另主办高雄电影节、春天艺术节、庄头艺术节等鼓励在地人尽情发挥,2013年搭上黄色小鸭吸引390万观光人潮,去年的台湾灯会则以爱河、卫武营为双主场,结合爱河旁的无人机演出及灯光秀惊艳全台。

「文化沙漠」一词看似禁锢了高雄数十年,实际上却是带领高雄前往艺术绿州的道路,让高雄人积极展现属于高雄的音乐、戏曲、戏剧、歌曲等艺术作品。如今,「高雄是文化沙漠」一词已是历史名词了。

高雄爱河出海口周边建筑。图/联合报系资料照(1997/10/20 屠惠刚摄影)

高雄爱河。图/联合报系资料照(2023/06/30 刘学圣摄影)